逾6成民眾挺醫師協助死亡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4/25

超過半數以上(六十七‧六%)支持處於三種情境的病人有權要求醫師協助死亡,其中以年輕人(二十至三十九歲)、男性、無宗教信仰者、擔任正式照服員等支持度較高。醫事人員在任何一種情境皆不支持,可能與職業倫理與法律考量有關。臺灣民意高度支持末期且無法緩解痛苦的病人有權要求「醫師協助死亡」,公衛專家建議可開放社會對話。

臺灣二○一九年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PRAA)雖然保障末期、重度昏迷或重度失智等病人可以拒絕無效延命,擁有「自然死」權利,但是否應針對這些病人也有請求「醫師協助死亡(PAD)」的權利,仍未有公共討論及共識。由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陳端容教授與台大醫學院吳建昌教授等人,首次針對全國三九九二位成人進行學術性PAD調查研究,並刊登於重要國際期刊,可提供臺灣視角。

調查於二○二二年八月至十二月採線上問卷方式進行,透過個人網路、社群媒體、電腦問卷公司與高齡照護團體協助推廣,以滾雪球抽樣蒐集三九九二份有效樣本,期能涵蓋特殊族群樣本(醫事人員及正式照服員)。

研究設定三種情境,一、病人已末期且無法緩解痛苦;二、病人雖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長期痛苦;三、嚴重認知障礙(如重度失智無法自理),並請受訪者表示是否支持在這些情境下,可請求醫師協助死亡。支持度最高的是病人已為末期且無法緩解長期痛苦,占八十六‧二%);病人雖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長期痛苦則占七十九‧六%;對於嚴重認知障礙(重度失智無法自理情境),仍有七十二‧六%的支持。有超過半數以上(六十七‧六%)支持處於三種情境的病人有權要求醫師協助死亡。

誰比較支持PAD?年輕人(二十至三十九歲)、男性、無宗教信仰者、擔任正式照服員等支持度較高。醫事人員在任何一種情境皆不支持,可能與職業倫理與法律考量有關。醫事人員雖基於「不傷害原則」傾向保留態度,正式照服員的支持度反而較高,凸顯長期照護者視角中的同理與病苦感知。醫事人員不支持任何一種情境的「醫師協助死亡」,與民眾期待形成距離,建議推動更多死亡議題的醫病溝通與醫病共享決策,並增加「病主法」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