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热中璁 避免最热时段外出
【记者李叔霖/台北报导】 2024/07/05

随著全球气候变迁,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民众了解热中璁及预防措施就变得很重要。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四日表示,很多原因都会发生热中璁,环境因素是主要诱因,比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当环境气温超过摄氏三十五度,而且相对湿度较高时,人体难以通过出汗来降温,以致发生热中璁的风险。此外,热中璁患者往往皮肤乾燥无汗,这是因为体温调节机制完全失效。

北市联医和平妇幼院区急诊科医师锺禀彦指出,识别热中璁症状至关重要,早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皮肤发红发热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如果不及时处理,症状往往会迅速恶化,出现高烧(体温超过摄氏四十度)、意识混乱、抽搐、甚至昏迷。

值得注意的是,热中璁与热损伤主要区别在於,热中璁患者往往皮肤乾燥无汗,这是因为体温调节机制已经完全失效。

锺禀彦医师指出,预防热中璁的关键在於采取适当措施,首先应尽量避免在最热时段(通常是中午到下午三点)外出或进行户外活动,倘若民众必须外出,就要确保充分补水,每十五至二十分钟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动饮水;穿著宽松、浅色、透气的衣物有助於散热。

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来保持凉爽。对於必须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应调整作息,增加休息的频率,并在阴凉处适度休息。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并保持室内凉爽。

锺禀彦指出,如果疑似热中璁,应立即采取紧急施救措施,首要任务是将患者移到阴凉处,脱去多馀的衣物;可以用冷水淋浴、冰敷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来迅速降温,倘若患者意识清醒,应给予水份或运动饮料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但不要让其大量饮水。若是症状严重或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必须立即拨打一一九请求协助就医,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持续监测体温和意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