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觀光帶動產業發展 縣長徐榛蔚推動花蓮文化資產的永續發展
【記者鄭沾誠/花蓮報導】 2024/12/29

花蓮文化資產豐富,重視藝文環境與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縣長徐榛蔚帶領縣府團隊持續盤整縣內藝文空間建設,期望藉由梳理花蓮這塊土地的文化,提升歷史建物的價值,使文化資產重新活化,讓歷史脈絡的珍貴印記活化永遠傳承。

以自然人文關懷與價值創新的角度,花蓮縣政府持續整合藝文資源,積極辦理各項藝文活動、展覽、文化資產保存及圖書推廣,活絡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建立良好藝文發展環境,共擘花蓮美好願景(見圖)。

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擁有豐富自然景觀、獨特的地形風貌及多元的人文氣息,自上任以來,積極率縣府團隊以花蓮的DNA打造城市競爭力,並以扎根的方式形塑屬於花蓮的文化,推動花蓮的建設全面啟動,藉由活化文化資產,在地文化創新,將花蓮的美,盡收入世人眼底。

除了從藝文發展看見花蓮地方的文化創意量能,透過閱讀力,也能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縣府針對13鄉鎮市圖書館軟硬體設施設備協助提升,社區每個人都可以應用,另預計115年完成新圖書館的興建,同時進行演藝廳及美術館設施改善,打造豐富優質的閱讀環境,帶來嶄新且熱絡的閱讀風貌。

此外,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自110年12月起進行封館大規模整修,歷經兩年工程於112年底竣工,並於113年2月17日舉行揭牌儀式,兩年翻修期間,同步就館藏進行全面性的盤點及典藏室的翻新,針對過去難以見天日的數百件藏品,首次辦理《美之拓樸─花蓮美術館典藏作品展》,精選近百件作品,以歷史脈絡式的鋪陳,以及人類學及美學的觀察理路,規劃四大展區:斷裂與再生(1930-1950)、島嶼隱身(1950-1987)、後山與前山(1987-2000)、近現代與美術運動(2000-至今),呈現花蓮近代美術脈絡全貌,帶領民眾共享花蓮美術發展脈絡。

另外,美崙溪畔的將軍府1936園區延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1.0及2.0計畫、花蓮縣政府預算等經費挹注,於今年上半年試營運開放參觀階段。工程計畫完成古蹟歷史建築共八棟建築修復,全區搭配園區夜間燈光、植栽、步道、休憩空間及兼具防災滯洪景觀水池,創造花蓮新亮點。並於今年9月榮獲2024金點設計獎金點標章,這項殊榮不僅代表花蓮將軍府1936計劃推動的成功,更是對花蓮縣政府與文化局不懈努力的肯定,感謝各界對這項計畫的支持。

自113年起,花蓮縣文化局積極擴展音樂文化基地,除了花聲客廳外,又推出了「花蓮港放送局錄音空間」,預計十月底開幕。這座錄音室位於花蓮市松園街96號,過去曾是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花蓮電台,是日治時期建設的最後一座放送機構,也是臺灣東部廣播事業的開端,於104年被花蓮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花蓮港放送局錄音空間」除了展示過去廣播設備及技術外,其錄音室也配備全套專業設備,並有專人協助操作指導,讓民眾能夠自由申請使用,錄製自己的音樂作品,進一步促進本地音樂創作的發展。

演藝堂整建一期結構補強已於111年底完工,第二期外觀整建及設備部分113年6月完成初步規劃,預計114年下半年動工。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防水整修工程113年10月完工,希冀在改善防漏水及整修後,能大幅提升考古館整體環境品質,提供更完善的展示空間供來館的遊客使用,並有效發揮展示相關典藏文物功能,以及儲存標本提升整體環境以及促進館舍管理效能。

花蓮縣政府也以日出大道為中心,結合在地特色打造市區觀光核心,串聯周邊現有的東大門夜市、鐵道文化園區、極限運動場、洄瀾灣流等商圈與休閒活動場地,未來還會有原住民文創園區、日出大道藝文基地、鐵路醫院古蹟,以及規劃中的南濱滯洪池、綜合多功能商場BOT,為遊客及鄉親提供更多休憩場域。

座落在花蓮中區的光復消防分隊舊廳舍屋齡已逾40年,經分隊搬遷他處後,建物由花蓮縣文化局接手管理,並投入300萬元改造成「中區藝文基地」,於113年6月正式啟用,目前累計21單位申請借用。

中區藝文基地內部除了由書店進駐,文化局也會定期辦理花藝、茶道等各項課程,以藝文活動與地方產生對話與提高參與度;戶外空間則會在每一季規畫一個主題,並以在地農特產品為主來辦理小農市集,結合社區帶動地方文化發展,同時也協助小農宣傳產品。

玉里鎮藝文中心原為玉里國小活動中心,1998年在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的補助下,經縣府自籌經費改建而成,作為南區重要的藝文展演場地。然而,隨著時光推移,場館空間與設備漸漸老化。經花蓮縣政府及文化局積極爭取,獲得預算挹注後,進行本次大規模的整建工程,期望為玉里鎮及花蓮南區居民帶來嶄新的藝文空間體驗。

花蓮縣玉里鎮藝文中心經過一年多的整建工程,於今年10月21日正式完工試營運。花蓮縣政府透過補助玉里鎮公所鄉鎮統籌款及文化局協助爭取花東發展基金的支持下,由花蓮縣文化局代辦工程執行,投入計畫金額逾5800萬元,全面更新內部空間,將其打造成集藝文、表演、影視、運動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式場館,未來將成為花蓮縣推動藝文產業發展的重要據點。透過結合藝文、表演、影視及運動等多元用途,場館將持續為縣內外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提供平台,帶動地區文化事業的蓬勃成長。

花蓮客家文化園區啟用約20年,縣府利用縣預算6240萬元,重塑園區門面意象,融入客家元素,設多功能極限運動場、福氣廣場及親水設施等,打造多元的公共場域,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客家活動,全新園區預計在明年啟用,打造旅遊打卡新亮點。

由花蓮縣政府主辦,最具規模的南島民族樂舞盛會「聯合豐年節活動」,不只每年帶動數十萬人潮造訪花蓮同歡共舞,更在首次參賽美國繆思設計大獎 Muse Design Awards便獲頒「文化活動類」金獎,澳洲墨爾本設計大獎【行銷活動體驗類】「銀獎」殊榮,讓花蓮縣政府再次斬獲金獎榮譽!

光復鄉馬太鞍部落是全台最大的阿美族部落,縣府為保存原住民文化,2013年向中央提出「原住民族傳統藝術豐羽計畫」,在部落興建文化驛站「豐羽館」及祭祀廣場「舞祭場」,經原住民族委員會同意可行性評估報告、完成都市計畫變更並取得用地,2019年獲得中央核定與花東基金補助共1億7976萬元。

不過豐羽園區工程招標之際,適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及建材原物料價格飆漲,歷經15次流標,終於在2022年4月動土開工,不過縣府考量經費有限,採2期工程興蓋建物,第1期先施作「豐羽館」,工程經費為1億9973萬元,第2期則是「舞祭場」,經費約1億6150萬元,其中花東基金補助逾1.4億,其餘由縣府負擔。

縣府原住民行政處表示,第1期豐羽館工程進度目前已達87%,預計明年2月21日完工,空間內部設有常設展區、特展區、多媒體空間、駐館空間、工藝體驗區、文化教室、典藏保管空間、表演區、販售區、特色餐廳及景觀輕食區等。第2期舞祭場近日將發包,力拚明年9月底完工,屆時將提供平日休閒、大型活動與歲時祭儀使用。工程施作期間將持續與部落合作,建構具部落意識的文化產業場館。

花蓮縣政府3年前與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合作推動Soraratan傳統會所重建工作,傳統會所跟祭祀廣場的設計手法及建設理念被受肯定,獲得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殊榮。

縣府原住民行政處指出,太巴塱部落Soraratan傳統會所是縣府與部落青年共同推動的文化發展重大建設,建築以太巴塱祭祀廣場為中心,透過創造美學新環境、活化傳統文化聚落、永續綠建築、空間活化再利用等4大特色,打造兼具文化傳承與現代美學的公共建築。

花蓮東大門夜市旁的「陽光電城」,15年前由中央、地方合作推動太陽光電示範區,但人潮和發電成效有限,經活化後仍未發揮功能。花蓮縣政府爭取經費投入上億元,將打造為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空間,改造工程幾近完工並公開招標委託營運,希望能與產業界攜手打造具代表性的文創產業基地。

「陽光電城」1至3樓樓地板面積共1889平方公尺,還有半戶外空間、前後廣場及草坪,縣府積極將空間轉型為原住民族文創產業聚落,目前改善工程已完工,未來除了展示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銷售,還有表演平台,並融合原住民服飾、工藝、樂舞、農特產及美食等多元文化讓民眾體驗,全案在2022年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金質獎。

花蓮縣政府展開全面性的規劃,致力於拉近城鄉差距,從北到南,各鄉鎮的群族文化推動各項文化建設,打造客家及原民文化重點建設,同時優化交通,在區域均衡發展上下了不少功夫,提升各區發展,讓花蓮不斷往前,朝向國際文化之都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