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醫學會籲 兒童視力需嚴格醫療介入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1/07

兒童視力需嚴格醫療介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指出,兒童視力發展的複雜性不僅限於屈光度數問題,兒童時期更是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階段,視覺異常可能源於眼球或大腦、甚至是全身系統性的疾病,若問題未及早發現和治療,可能導致弱視及終生的視覺功能缺損。

有關驗光師團體爭取開放六歲以下兒童驗光權、六歲至十五歲兒少之獨立驗光權,以及驗光師法規英譯等議題,衛生福利部表示,驗光師業務範圍,已於驗光人員法第十二條明確規範,其中「非侵入性之眼球屈光狀態測量及相關驗光」有關一定年齡兒少之驗光規定,立法當時即已闡明係為保護兒少族群之視力健康(例如:因特殊眼球疾病或神經疾病所致視力問題、假性近視或其他眼病變等),須由醫師先行診察、診斷並評估,以免延誤就醫。

醫學會強調,稚齡兒童的驗光與視力檢查跟成人有顯著不同,常需使用特殊的檢查技術和儀器,需要觀察評估各年齡階段兒童的視覺反應與功能表現,兒童及青少年的睫狀肌調節能力極強(十歲兒童可達十三、十四個屈光度單位,而四十歲成人僅剩不到六個單位),容易導致假性近視的驗光誤差,檢查時需要使用散瞳劑,這是國際眼科學界公認的唯一標準方法。散瞳劑可暫時放鬆兒童的睫狀肌,排除假性近視的影響,確保驗光結果的準確性。然而,散瞳劑的使用需由具備完整醫學背景的專科醫師執行,並考慮兒童個別健康狀況,包含藥物的劑量、使用頻率和潛在副作用等,否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若不經散瞳即進行驗光,將可能導致錯誤度數的眼鏡配置,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加重視力損害。

台灣是全球近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兒童近視率居高不下。近視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是造成多種眼疾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近視每增加一百度,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及白內障等眼疾的風險大幅提升。醫學會強調,近視是一種需要長期監控和多面向治療的慢性疾病,無法僅透過簡單的驗光配鏡解決。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近視防控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包括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角膜塑型片(OK鏡)、近視治療的軟式隱形眼鏡及近視治療的框架眼鏡等。然而,這些治療選項的選擇需由醫師根據個別病患的狀況進行專業評估,根據國際標準選擇治療方案,並依照散瞳後的度數,驗配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醫學會強調,未經專業診斷的治療不僅無法有效控制近視,還可能引發更多健康問題。因此,必須以嚴謹的醫療專業為基礎,確保每位兒童都能接受最佳的近視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