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浮式風電技術突破 CR研究獲SCI期刊Energies收錄
![](/userfiles/upload/20250209201757.jpg)
▲上圖:2013年颱風SOULIK的風況、波況時序變化。
下圖:颱風期間浮式風力機發電與惰轉模式下之運動表現差異:左圖為平擺(yaw)、右圖為傾斜。(圖:驗船中心提供)
財團法人驗船中心(CR Classification Society,下稱CR)研究颱風對臺灣浮式離岸風電影響,成果正式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Energies》。該研究憑藉技術創新性與實務應用價值,成功通過國際學術審查,展現CR在浮式風電領域深厚技術實力與專業能力。
CR指出,截至二○二三年全球浮式風電裝置容量約二百七十五點八MW,潛力預估可達八十GW,歐洲國家已規劃在二○三○至二○五○年間開發五至三十GW的浮式風電,顯示浮式風電為未來重要再生能源之一。
CR強調,我國擁有豐富離岸風能資源,發展浮式風電可突破水深限制,成為風電成長關鍵,經濟部能源署亦於二○二四年一月舉辦「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示範規劃說明會議」,彙集社會各界聲音,穩健推進國內發展。然而,臺灣位於颱風頻繁區域,風機與浮式平台須承受極端氣候條件,技術挑戰較其他地區更嚴峻,該研究即聚焦於此,分析颱風眼通過場址的風場與海浪狀況,結合海事工程分析程序,考量水動力、氣彈力、運動與機電控制等因素,進行全耦合動態模擬,詳細探究半潛式浮式風力機在惰轉(idle)與發電模式下運動響應。
作為我國政府在船舶、海事與新能源技術領域重要智庫,CR長期結合豐富實務經驗,針對臺灣浮式離岸風電所面臨特殊環境挑戰持續進行深入研究。這次研究成果為浮式風電設施在颱風多發地區設計與長期營運提供寶貴資訊,並獲得國際學術界肯定,彰顯CR在浮式離岸風電技術設計驗證方面的專業能力,可為業界提供高品質技術服務。論文全文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s://www.mdpi.com/1996-1073/18/3/490。
CR指出,截至二○二三年全球浮式風電裝置容量約二百七十五點八MW,潛力預估可達八十GW,歐洲國家已規劃在二○三○至二○五○年間開發五至三十GW的浮式風電,顯示浮式風電為未來重要再生能源之一。
CR強調,我國擁有豐富離岸風能資源,發展浮式風電可突破水深限制,成為風電成長關鍵,經濟部能源署亦於二○二四年一月舉辦「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示範規劃說明會議」,彙集社會各界聲音,穩健推進國內發展。然而,臺灣位於颱風頻繁區域,風機與浮式平台須承受極端氣候條件,技術挑戰較其他地區更嚴峻,該研究即聚焦於此,分析颱風眼通過場址的風場與海浪狀況,結合海事工程分析程序,考量水動力、氣彈力、運動與機電控制等因素,進行全耦合動態模擬,詳細探究半潛式浮式風力機在惰轉(idle)與發電模式下運動響應。
作為我國政府在船舶、海事與新能源技術領域重要智庫,CR長期結合豐富實務經驗,針對臺灣浮式離岸風電所面臨特殊環境挑戰持續進行深入研究。這次研究成果為浮式風電設施在颱風多發地區設計與長期營運提供寶貴資訊,並獲得國際學術界肯定,彰顯CR在浮式離岸風電技術設計驗證方面的專業能力,可為業界提供高品質技術服務。論文全文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s://www.mdpi.com/1996-1073/18/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