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针剂抗骨松 改善患者用药 降15%再骨折风险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5/02/14

在台湾,仅三成骨松性骨折患者开始使用抗骨松药物,且其中约有六成患者在第二年即停止药物治疗,最後只有不到二成的患者能持续治疗达三年。国家卫生研究院高龄医学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员王贞予表示,提升抗骨松长效针剂使用率,再次骨松性骨折风险下降了十五%,证实长效针剂的使用改善了服药顺从性并降低骨折风险。

台湾面临高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及其引发的骨松性骨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健康议题。过去研究显示,使用抗骨松药物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并具备良好的成本效益,然而全球骨松治疗领域普遍面临患者持续用药比例偏低的挑战,药物使用的服药顺从性(MPR)对於骨折预防效果至关重要。

国家卫生研究院高龄医学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王贞予助研究员团队与台大医院云林分院骨科部傅绍怀医师、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骨科Olivier Q. Groot医师合作,分析二○○八至二○一八间,三十三万馀名髋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松药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风险。研究结果显示,长效型针剂抗骨松药物的使用比例从二%增至六十二%;高服药顺从性的患者比例从三十三%上升至六十九%;再次骨折风险下降了十五%,这是第一个用真实世界资料搭配严谨研究设计分析,证实增加长效型抗骨松药物的使用不但能改善服药顺从性,还能有效降低临床骨折风险。本研究结果已於今年一月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

研究成果突显长效型抗骨松药物的重要性,为改善骨松患者普遍用药持续性不佳的治疗困境,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适当的药物选择将能显著改善骨折患者预後。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傅绍怀骨科医师指出,长效型抗骨松针剂最长可达一年一针的便利性,让即使低顺从性的患者也能「被动式」的获得长效型药物稳定良好的治疗效果。若将长效型抗骨松药物视为疫苗一般,特别针对高风险族群以公共卫生防治之角度鼓励推广使用,可以降低整体社会的骨折风险与疾病医疗照顾负担。

长效型抗骨松药物的适当使用时机与政策推广,将能全面提升整体高龄化社会骨松治疗成效,减轻整体社会医疗照顾负担。虽已有长效型骨松针剂做为确保疗效的治疗选择,但仍无法完全避免患者停药的情境,研究团队针对此议题也规划了一系列临床试验探讨,目前初步成果已於二○二四年底发表於美国医学会系列期刊《JAMA Network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