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卓惟 创作能量指日可待

▲陶艺家卓惟带著参赛获奖作品《白驹过隙》,合影获「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评审推荐奖《定风波》,别具意义。(图∶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提供)
从小在莺歌长大现年二十五岁的陶艺家卓惟,首度报名「二○二四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即以作品《定风波》在一千二百十六件参赛作品中打败群雄。二○一四年就读莺歌国中的她便以《白驹过隙》获得全国生肖陶艺竞赛特优,二○一六年再度获得高中组佳作,并在二○二三年入选台湾陶艺奖等奖项,这次一路拚进世界级陶艺竞赛获佳绩,使她既意外又兴奋,勉励自己未来更加精进创作。
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长张启文表示,「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自二○○四年开办,是世界四大国际陶艺竞赛之一,网罗全球各地创作高手,即日起在陶博馆盛大展出到四月六日。此展办理二十年来,持续透过竞赛鼓励国内外热爱陶艺的创作者投件,希望藉由奖项鼓励创作者们勇於挑战媒材的限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
新秀陶艺家卓惟是「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历届以来最年轻的得奖者,创作能量指日可待!她的创作关注内在心境的表现与自然的融合,作品《定风波》命名灵感来自苏轼(苏东坡)的词,外观像是安稳宁静的海浪,探索逆境中的平静,透过形态与材质的变化,传达自在与安定的感受。评审一致认为作品造型抽象简洁,平易近人,散发出极大的平静感,散发作者内心专注的创作能量,在上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卓惟从小受到陶艺家父亲卓铭顺的潜移默化,把父亲创作的泥土边角料当作扮家家酒的「牛排菜肴」,在家庭教育的薰陶中逐渐爱上泥土创作,国中时期便可掌握泥土材料的特性创作立体作品,捏塑成生动的白马,并彩绘细腻的纹饰,《白驹过隙》参赛全国生肖陶艺竞赛获得特优,喜获成就感,更有自信的持续玩陶做陶。她说,「自己从小在莺歌长大,国小及国中的陶艺课程使自己持续接触陶艺,又加上家庭的影响,觉得陶土就像自己血液的一部分。」
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长张启文表示,「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自二○○四年开办,是世界四大国际陶艺竞赛之一,网罗全球各地创作高手,即日起在陶博馆盛大展出到四月六日。此展办理二十年来,持续透过竞赛鼓励国内外热爱陶艺的创作者投件,希望藉由奖项鼓励创作者们勇於挑战媒材的限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
新秀陶艺家卓惟是「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历届以来最年轻的得奖者,创作能量指日可待!她的创作关注内在心境的表现与自然的融合,作品《定风波》命名灵感来自苏轼(苏东坡)的词,外观像是安稳宁静的海浪,探索逆境中的平静,透过形态与材质的变化,传达自在与安定的感受。评审一致认为作品造型抽象简洁,平易近人,散发出极大的平静感,散发作者内心专注的创作能量,在上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卓惟从小受到陶艺家父亲卓铭顺的潜移默化,把父亲创作的泥土边角料当作扮家家酒的「牛排菜肴」,在家庭教育的薰陶中逐渐爱上泥土创作,国中时期便可掌握泥土材料的特性创作立体作品,捏塑成生动的白马,并彩绘细腻的纹饰,《白驹过隙》参赛全国生肖陶艺竞赛获得特优,喜获成就感,更有自信的持续玩陶做陶。她说,「自己从小在莺歌长大,国小及国中的陶艺课程使自己持续接触陶艺,又加上家庭的影响,觉得陶土就像自己血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