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腎病變常無症狀 無自覺 糖尿病友應定期篩檢

▲衛福部腎臟內科羅翊中醫師說明早期腎病變患者常無症狀無自覺,提醒糖尿病病友應定期篩檢,避免罹患糖尿病腎病變。
(記者李嘉祥攝)
六十六歲的林先生有超過十年的糖尿病病史,控制不甚理想,某次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經診所醫師建議轉診至衛福部新營醫院腎臟科進一步評估;腎臟內科羅翊中醫師檢查後確診林先生為糖尿病腎病變,屬於慢性腎臟病3a期,評估針對糖尿病、蛋白尿以及慢性腎病進行治療,經過妥善治療及生活習慣改變,一年來林先生病況穩定,並沒有持續惡化情形。
羅翊中醫師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九成以上的早期腎病變患者,常常沒有症狀而不自覺,而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最常見危險因子,平均每三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患有慢性腎臟病,末期腎病患者更有接近四十四%是糖尿病所造成,尤其是十年以上第二型糖尿病史或是併發視網膜病變的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尤其高,須密切追蹤腎功能,建議糖友透過定期篩檢來發現腎臟病變,才能盡早介入治療。
羅翊中醫師建議臨床上可藉由檢測來早期診斷腎臟病變,例如檢測白蛋白尿,即早晨第一次尿液裡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白蛋白尿檢測值小於卅mg/g為正常;檢測值於卅至三百mg/g即代表開始有微白蛋白尿,腎臟已開始有損傷,當檢測值大於三百mg/g時為巨量白蛋白尿,代表腎臟結構及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損,可能進入不可逆的狀態,未來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病變;另也可檢測腎絲球過濾率,當eGFR小於六十ml/min/1.73m2,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根據不同的eGFR可區分出不同分期的腎臟病。羅翊中醫師建強調,目前臨床上已有多項科學實證藥物可針對糖尿病腎病變以及白蛋白尿進行治療,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避免進入末期腎臟病以及洗腎,也提醒民眾,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早期篩檢早期介入治療,才是維持腎臟健康正途。
羅翊中醫師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九成以上的早期腎病變患者,常常沒有症狀而不自覺,而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最常見危險因子,平均每三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患有慢性腎臟病,末期腎病患者更有接近四十四%是糖尿病所造成,尤其是十年以上第二型糖尿病史或是併發視網膜病變的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尤其高,須密切追蹤腎功能,建議糖友透過定期篩檢來發現腎臟病變,才能盡早介入治療。
羅翊中醫師建議臨床上可藉由檢測來早期診斷腎臟病變,例如檢測白蛋白尿,即早晨第一次尿液裡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白蛋白尿檢測值小於卅mg/g為正常;檢測值於卅至三百mg/g即代表開始有微白蛋白尿,腎臟已開始有損傷,當檢測值大於三百mg/g時為巨量白蛋白尿,代表腎臟結構及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損,可能進入不可逆的狀態,未來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病變;另也可檢測腎絲球過濾率,當eGFR小於六十ml/min/1.73m2,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根據不同的eGFR可區分出不同分期的腎臟病。羅翊中醫師建強調,目前臨床上已有多項科學實證藥物可針對糖尿病腎病變以及白蛋白尿進行治療,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避免進入末期腎臟病以及洗腎,也提醒民眾,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早期篩檢早期介入治療,才是維持腎臟健康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