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震影像 恐勾起舊創傷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5/04/02

緬甸、泰國二十八日發生規模八‧二極淺層強震,災區畫面透過新聞及網路播送。有些民眾雖然身處台灣地區,卻在接觸災情報導時出現胸悶、心悸、焦慮、失眠等不適反應。桃療精神科醫師田耘一日表示,這可能是大腦對過往創傷的病生理反應進而引發症狀表現。

田耘醫師分享一個個案,三十二歲小芸(化名)於六歲時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家人倉皇逃生記憶深植心中。多年後再次遇上地震新聞密集播放,沒想到竟出現失眠、心悸、專注困難、坐立難安等焦慮相關症狀,不但影響生活也干擾到工作,由此可見,創傷反應可能長年潛伏,一旦遇到相似情境,就會被再次喚起,導致情緒反應與身體不適。

田耘醫師指出,看見地震新聞就出現不適症狀,三大族群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第一,曾經歷天災、火災、車禍等創傷事件者;第二,具有焦慮症、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病史者;第三,長期處於高壓職場者(比如醫護、救災人員)。常見反應包括失眠、易怒、過度警覺、情緒不穩、不願談論或反覆提起災情等。若是持續數日且影響生活,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醫師提供三項自我照護原則,協助民眾情緒逐漸回到穩定,第一,建立穩定日常,維持規律的作息與飲食,安排簡單活動,讓生活重新有秩序;第二,保持人際連結,應與家人、朋友談談個人感受,不需獨自承擔情緒;第三,練習放鬆與自我接納,透過深呼吸、肌肉放鬆及正念練習安定身心,並接納恐懼與不安是正常反應現象,給自己時間慢慢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