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黄氏宗亲清明扫墓 二百多人齐聚一堂

▲埔里珠子山十三分黄氏祖塔。(图∶中华民国台湾十三份黄谦安公派下祭祀协进会提供)
四日,埔里黄氏宗亲於埔里镇珠格里(旧名∶埔里社保生蕃空庄、埔里珠子山十三分)的黄氏祖塔举行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祭祖大典,来自全台湾各地的黄氏後裔二百馀人齐聚一堂,祭祀官以闽南语宣读祝文、献唱黄氏内外八句诗、进行客家传统「挂纸」仪式,最後焚烧「金尾纸钱」礼成。场面庄严隆重,不仅展现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更呈现了埔里地区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融合的独特风貌。
本次清明扫墓祭祖活动,是黄氏谦安公派下祭祀协进会为了凝聚家族向心力,让後代子孙了解祖辈迁徙来台的艰辛历程与开垦精神而持续举办的重要仪式。特别的是,今年邀请南投县政府、埔里镇公所、文史工作者、民意代表及社区代表亲临现场观礼,见证此活动致力於保留汉人传统祭祀文化,并在埔里地区传承这项大型客家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庄严隆重,古礼与在地特色兼具。黄氏家族的祭祖活动在每年清明节举行(本年清明节为四月四日),前一天由轮值的家系(黄氏家族共有五房轮值)负责清扫祖塔周边环境、修整墓地、除草、清理墓碑并搭建帐篷。清明节当天早上,轮值家系成员会开启祖塔大门,摆设祭祀桌椅及布置会场。
上午九时整,祭典仪式正式开始,由家族辈分最年长者担任主祭官,带领所有子孙点香向后土宣读祭文并进行祭拜。随後,众人来到祖塔塔位前,依照辈分依序点香祭拜,由家族代表以闽南语吟诵祖先流传的内外八句诗、献诗,并禀报一年来子孙在学业及工作上的努力成果。
祭祀过程中,可见客家传统「挂纸」的仪式。族人在历代祖先及后土的碑石顶上放置一小叠黄孤纸(或金银纸),并用小石头压住。此外,祭坛上摆放著以托盘盛装的丰盛牲仪,包括鸡、猪、鱼等三牲,部分也以鱿鱼乾取代鱼。另有鸭蛋、豆腐(豆乾或面类)等祭品。香座前置放茶水,两侧则摆放蜡烛与鲜花。祭祀後,会焚烧寿金给后土,再焚烧银纸、九金给祖先,并燃放鞭炮,宣告祭礼结束。仪式後,家人会将祭拜过的鸡蛋、鸭蛋剥去蛋壳,象徵早日重生。最後,将祭拜过的酒浇洒在焚烧金银纸钱的周围,称为「酹酒」,为整个挂纸仪式画下句点。
值得一提的是,黄氏家族保留了焚烧「金尾纸钱」的习俗,这种纸钱印有衣、帽、鞋、梳子等各种用品的图案,素面的则代表衣裤。这与六堆客家地区焚烧纸糊日常用品供祖先使用的习俗相似。
黄氏家族流传的先祖黄峭公祖训认亲诗(或称内外八句诗)被视为宗亲在异乡辨识同宗的重要依据。在清明扫墓祭祖时吟诵这些诗句,象徵著祖先与子孙心灵的连结,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深刻意涵。透过结合诗词创作与吟诵,更展现了家族对於传家之宝的重视。
福佬客家文化祭典具独特性,有望成为无形文化资产。埔里黄氏宗亲虽已在埔里落地生根四代百年,并与当地闽南人在语言生活习惯上有所融合,但仍透过清明扫墓祭祖保有原乡习俗,维系百年不坠。这种在不同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差异,具有研究价值。埔里地区目前已少有如此大型的家族祭祖活动,黄氏家族的祭典可成为埔里地区福佬客民俗文化资产,有助於弘扬传统美德。其结合客家传统与埔里在地闽南文化形成的「福佬客家文化祭典」,更具备独特性。
黄氏祖塔的建筑也富含教育意义,例如采用古典歇山顶屋脊,镶上圆形球体以彰显子孙遍及全球的祖训;祖塔外部的三纲五常护龙、文笔官印护墙,以及祖塔内部的九玄七子塔位阶梯,都旨在教育子孙孝道、勤奋及追求功名。祖塔更预留门柱供家族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子孙题字,以此勉励後代。
本次埔里黄氏宗亲清明扫墓祭祖大典,不仅是一场缅怀先人的传统仪式,更是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活动。其独特的「福佬客家」特色,以及对於传统礼俗的坚持与创新,或许可为南投县乃至台湾地区的无形文化资产保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范例。
本次清明扫墓祭祖活动,是黄氏谦安公派下祭祀协进会为了凝聚家族向心力,让後代子孙了解祖辈迁徙来台的艰辛历程与开垦精神而持续举办的重要仪式。特别的是,今年邀请南投县政府、埔里镇公所、文史工作者、民意代表及社区代表亲临现场观礼,见证此活动致力於保留汉人传统祭祀文化,并在埔里地区传承这项大型客家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庄严隆重,古礼与在地特色兼具。黄氏家族的祭祖活动在每年清明节举行(本年清明节为四月四日),前一天由轮值的家系(黄氏家族共有五房轮值)负责清扫祖塔周边环境、修整墓地、除草、清理墓碑并搭建帐篷。清明节当天早上,轮值家系成员会开启祖塔大门,摆设祭祀桌椅及布置会场。
上午九时整,祭典仪式正式开始,由家族辈分最年长者担任主祭官,带领所有子孙点香向后土宣读祭文并进行祭拜。随後,众人来到祖塔塔位前,依照辈分依序点香祭拜,由家族代表以闽南语吟诵祖先流传的内外八句诗、献诗,并禀报一年来子孙在学业及工作上的努力成果。
祭祀过程中,可见客家传统「挂纸」的仪式。族人在历代祖先及后土的碑石顶上放置一小叠黄孤纸(或金银纸),并用小石头压住。此外,祭坛上摆放著以托盘盛装的丰盛牲仪,包括鸡、猪、鱼等三牲,部分也以鱿鱼乾取代鱼。另有鸭蛋、豆腐(豆乾或面类)等祭品。香座前置放茶水,两侧则摆放蜡烛与鲜花。祭祀後,会焚烧寿金给后土,再焚烧银纸、九金给祖先,并燃放鞭炮,宣告祭礼结束。仪式後,家人会将祭拜过的鸡蛋、鸭蛋剥去蛋壳,象徵早日重生。最後,将祭拜过的酒浇洒在焚烧金银纸钱的周围,称为「酹酒」,为整个挂纸仪式画下句点。
值得一提的是,黄氏家族保留了焚烧「金尾纸钱」的习俗,这种纸钱印有衣、帽、鞋、梳子等各种用品的图案,素面的则代表衣裤。这与六堆客家地区焚烧纸糊日常用品供祖先使用的习俗相似。
黄氏家族流传的先祖黄峭公祖训认亲诗(或称内外八句诗)被视为宗亲在异乡辨识同宗的重要依据。在清明扫墓祭祖时吟诵这些诗句,象徵著祖先与子孙心灵的连结,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深刻意涵。透过结合诗词创作与吟诵,更展现了家族对於传家之宝的重视。
福佬客家文化祭典具独特性,有望成为无形文化资产。埔里黄氏宗亲虽已在埔里落地生根四代百年,并与当地闽南人在语言生活习惯上有所融合,但仍透过清明扫墓祭祖保有原乡习俗,维系百年不坠。这种在不同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差异,具有研究价值。埔里地区目前已少有如此大型的家族祭祖活动,黄氏家族的祭典可成为埔里地区福佬客民俗文化资产,有助於弘扬传统美德。其结合客家传统与埔里在地闽南文化形成的「福佬客家文化祭典」,更具备独特性。
黄氏祖塔的建筑也富含教育意义,例如采用古典歇山顶屋脊,镶上圆形球体以彰显子孙遍及全球的祖训;祖塔外部的三纲五常护龙、文笔官印护墙,以及祖塔内部的九玄七子塔位阶梯,都旨在教育子孙孝道、勤奋及追求功名。祖塔更预留门柱供家族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子孙题字,以此勉励後代。
本次埔里黄氏宗亲清明扫墓祭祖大典,不仅是一场缅怀先人的传统仪式,更是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活动。其独特的「福佬客家」特色,以及对於传统礼俗的坚持与创新,或许可为南投县乃至台湾地区的无形文化资产保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