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编义务役 陆战队防空戒护营成军
【中央社高雄四日电】 2025/04/05

▲防空群戒护营的一年期义务役官兵,在接获任务指令後前往战术位置,并持枪待命警戒。(中央社)
海军陆战队为强化战力,於民国一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成军「防空警卫群戒护一营」,除了干部外,均由一年期义务役组成,主要任务为戒护陆上机动飞弹车组及雷达车组,确保关键战力与阵地安全。

海军陆战队过去属「攻势」部队,但随著战略改变,已朝「攻守兼备、机动战力」模式转型,包括裁撤以M60A3为主的战车营、M109A2自走炮车的炮兵营,并成立无人机营;此外,为强化政经中枢防卫,陆战六十六旅改隶参谋本部战略预备队,并进驻松山机场等关键基础设施地点。

海军陆战队也成立区分海上、陆上的「戒护兵力」。陆上兵力成立「海军陆战队防空警卫群戒护一营」,於一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成军,主要任务为戒护陆上机动飞弹车组及机动雷达车组,确保阵地安全,是因应海军陆战队兵力转型所成立的新单位。

队徽设计以「犰狳」环抱飞弹为主体,代表藉由强大防御力保护重要装备,而犰狳流线的外型,象徵执行任务时的机动力。

特别的是,戒护一营除了干部为志愿役外,其馀均由一年期义务役组成。两栖侦搜大队首名女性官兵、戒护一营中校营长郭诗玉受访指出,戒护营是因应海军新兴兵力所成立的单位,且都采车辆实施戒护任务,因此相较步兵,必须具备基础的车辆故障排除及操驾能力,但精密装备的操作仍由干部为主。

郭诗玉表示,戒护营有九成官兵是一年期义务役,在龙泉新训中心受训二个月後来到戒护营,虽然对於生活型态相较陌生,但训练模式比照志愿役,且必须具备相同规格的体能标准,面对此高压情况,部队干部会在夜间闲暇时间多与义务役官兵互动。

陆上戒护的兵力运用,是以悍马车或轻型战术轮车为主,并搭载三至六名武装人员。在机动飞弹车组或雷达车组抵达指定战术区域前,戒护兵力必须先期抵达并执行战场扫荡、侦查,确保无威胁後再通知雷达及飞弹车组前往;作战范围约数公里,并以战术区域为中心,驾驶车辆在周边侦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