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FA台灣凍卵協會醫療性凍卵補助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4/14

根據一○一年至一一一年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統計,年輕女性(二十至二十九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罹患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尤以子宮體癌增幅二倍,癌症年輕化現象顯著。黃馨慧醫師表示,癌症治療中的化療與放療,會對卵巢造成嚴重損害;卵子的數量與品質快速下降,尤其對年輕女性而言,可能造成提早停經或永久不孕。然而,有很多癌友在康復後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屆時大多為時已晚。為了提升癌友未來成功懷孕的機率,在癌症治療前時至少應凍存十五至二十顆成熟卵子,隨著年齡增加,所需卵數亦相對提高。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且年輕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根據美國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為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族群。黃馨慧醫師也指出,隨著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治療技術進步,第○至二期的癌友五年存活率已超過九成,使得「癌後人生」不再遙不可及,但生育議題卻逐漸成為癌友們新的考驗。

剛結束四次化療、二十次放療的乳癌病友Natasha表示,當時在診間,確診自己為第一期乳癌時,僅被醫師簡單告知可以「考慮凍卵」,並未有進一步的說明或協助就被轉介到院內生殖科。

實際進入生育保存療程後,Natasha才發現,凍卵雖然僅有一次取卵手術,但在這之前,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針劑刺激療程與回診監測。費用也比原本預估高出許多,加上後續因乳癌治療而必須接受長達五至十年的賀爾蒙治療,讓她更加意識到,若等到所有治療結束,自己年齡已超過四十歲,生育規劃將更加困難。儘管過程艱辛,但她強調,為了保留未來生育的選擇權,仍會決定凍卵。Natasha表示,「從確診乳癌到決定凍卵,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是被時間逼著做決定。」若癌症治療前能有「生育力保存」的專業諮詢團隊,或許會讓癌友做出更好的決定。

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表示,目前台灣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如台北市、台中市等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保障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仍有機會為未來保留生育的可能。但仍需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的生育保存機制與補助標準,讓凍卵不再是特定人群的權利,而是所有癌友應得的選擇。

TEFA台灣凍卵協會推動「公益希望計畫」,針對二十至四十歲、因罹患乳癌或婦癌而有緊急凍卵需求的女性病友,提供凍卵補助,每人最高可獲得二萬元,協助減輕凍卵療程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