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冲击 人力银行∶企业两策略+两工具 危机化转机
美国关税战波澜不断,造成全球产业供应链与经济预期陷入高度不确定性,面对变局,104人力银行指出,目前整体徵才市场状况平稳,建议企业不急削减人事成本,回顾四年前疫情期间裁员後的复苏阶段,企业经常面临「人才补不回来」的困境,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数为54.4天,若裁撤过急,恐影响企业未来接单与产能调配能力;现阶段,企业应审慎盘点营运与人才需求并以「人才投资」角度厚实人才资本,提升长期竞争力,同时善用政府补助,透过现金流量化等工具模拟分析,理性应对不确定风险。
COVID-19疫情爆发初期,全球供应链受阻、营运停摆,部分企业为求生存调整人事结构。根据劳动部统计,2020年台湾最多有1,440家企业实施减班休息,影响人数超过3.1万人。然而,这些短期措施虽有助於企业降低支出,但当疫情解封、商机快速反弹时,许多企业却发现原有的人力已经流失,无法即时补足。
104人力银行徵才资料库显示,疫情期间的工作数曾在2020年5月陷入谷底,仅有55.5万个工作机会,但在2021年5月即攀升到85.2万个,相当於在一年内出现49%显著增幅,在报复性反弹的求才需求竞争下,企业便可能遭遇「招募困难」问题,眼睁睁看著复苏後的商机流失。另外,104人力银行於2024年发布《人资F.B.I.研究报告》也指出,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数为54.4天,员工自愿性离职率21.8%,皆高於疫情前水准,企业持续面临无法补齐人才的窘境。
人才养成不易,从招募、录取、到职、上手,平均需约3至6个月时间,人才资本的重建远比企业预期来得困难与缓慢,面对如今的贸易变局,104人力银行呼吁企业汲取过往经验,不应操之过急或轻易裁员而损害长期竞争力。
为协助企业在不稳定局势中稳住战力与人才,104人力银行提出人才管理的两大避险策略,协助企业保有适度的营运动能。
策略1∶内部人才盘点与再分配。企业平日即应掌握内部人才的专业技能与职务能力,适度盘点并比对各部门人才需求,弹性支援高产能或高需求单位,减少人员闲置与重叠,有助提升整体效率与强化团队凝聚力,降低裁员所造成的信任与士气损耗。
策略2∶采行「投资人才」的观点。104人力银行建议企业将人事费用与成本转为「人才投资」的观点,针对关税风暴下的转型需求提升员工技能,例如将部分工作时间转为在职训练,善用政府资源,安排数位转型、AI工具应用、语言能力、或流程自动化等相关训练。根据104人力银行2024年《人资F.B.I.研究报告》,疫情後的2021到2023年之间,主动投入人才培育资源的企业当中,有13.6%的企业出现超过20%以上的营收成长,将危机转为长远竞争力。
另外,104人力银行提出以下两大工具,协助企业理性评估、支援决策,尤其企业面临外部压力、内部资源紧缩时,更应避免凭直觉做出人才调整。
工具1∶现金流压力分析 +人事支出弹性模拟。企业可依不同情境设定营运安全期,如营收下降10%、20%、30%,现金流可撑多久、人事支出所占比重是否过高。另外,也可进一步思考,评估调整外包比例,或引进自动化工具,提升产能与效率,透过事前的精确计算与规划,更明确掌握自身的「应变空间」。
工具2∶善用政府补助与资源。行政院已祭出880亿元支持方案,待行政院院会通过特别条例草案後,送立法院审议。许多企业容易忽略政府现有的人才发展资源,如「产业人才投资方案」、「中高龄及高龄就业促进计画」等,皆提供训练或薪资补贴,协助企业人事调整压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员工效能。建议企业将补助方案纳入企业营运资源,模拟「不裁员并导入补助」是否仍可维持营运,帮助决策者理性判断重要决策。
COVID-19疫情爆发初期,全球供应链受阻、营运停摆,部分企业为求生存调整人事结构。根据劳动部统计,2020年台湾最多有1,440家企业实施减班休息,影响人数超过3.1万人。然而,这些短期措施虽有助於企业降低支出,但当疫情解封、商机快速反弹时,许多企业却发现原有的人力已经流失,无法即时补足。
104人力银行徵才资料库显示,疫情期间的工作数曾在2020年5月陷入谷底,仅有55.5万个工作机会,但在2021年5月即攀升到85.2万个,相当於在一年内出现49%显著增幅,在报复性反弹的求才需求竞争下,企业便可能遭遇「招募困难」问题,眼睁睁看著复苏後的商机流失。另外,104人力银行於2024年发布《人资F.B.I.研究报告》也指出,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数为54.4天,员工自愿性离职率21.8%,皆高於疫情前水准,企业持续面临无法补齐人才的窘境。
人才养成不易,从招募、录取、到职、上手,平均需约3至6个月时间,人才资本的重建远比企业预期来得困难与缓慢,面对如今的贸易变局,104人力银行呼吁企业汲取过往经验,不应操之过急或轻易裁员而损害长期竞争力。
为协助企业在不稳定局势中稳住战力与人才,104人力银行提出人才管理的两大避险策略,协助企业保有适度的营运动能。
策略1∶内部人才盘点与再分配。企业平日即应掌握内部人才的专业技能与职务能力,适度盘点并比对各部门人才需求,弹性支援高产能或高需求单位,减少人员闲置与重叠,有助提升整体效率与强化团队凝聚力,降低裁员所造成的信任与士气损耗。
策略2∶采行「投资人才」的观点。104人力银行建议企业将人事费用与成本转为「人才投资」的观点,针对关税风暴下的转型需求提升员工技能,例如将部分工作时间转为在职训练,善用政府资源,安排数位转型、AI工具应用、语言能力、或流程自动化等相关训练。根据104人力银行2024年《人资F.B.I.研究报告》,疫情後的2021到2023年之间,主动投入人才培育资源的企业当中,有13.6%的企业出现超过20%以上的营收成长,将危机转为长远竞争力。
另外,104人力银行提出以下两大工具,协助企业理性评估、支援决策,尤其企业面临外部压力、内部资源紧缩时,更应避免凭直觉做出人才调整。
工具1∶现金流压力分析 +人事支出弹性模拟。企业可依不同情境设定营运安全期,如营收下降10%、20%、30%,现金流可撑多久、人事支出所占比重是否过高。另外,也可进一步思考,评估调整外包比例,或引进自动化工具,提升产能与效率,透过事前的精确计算与规划,更明确掌握自身的「应变空间」。
工具2∶善用政府补助与资源。行政院已祭出880亿元支持方案,待行政院院会通过特别条例草案後,送立法院审议。许多企业容易忽略政府现有的人才发展资源,如「产业人才投资方案」、「中高龄及高龄就业促进计画」等,皆提供训练或薪资补贴,协助企业人事调整压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员工效能。建议企业将补助方案纳入企业营运资源,模拟「不裁员并导入补助」是否仍可维持营运,帮助决策者理性判断重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