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巴金森氏症原因不明 55至60歲發病
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又分年輕型及典型巴金森氏症。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前者發病年齡在四十五歲前,大多與基因異常有關,後者多在五十五至六十歲左右發病,原因尚且不明。此外,醫學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常見大腦黑質組織多巴胺細胞退化或死亡,使得腦內多巴胺分泌減少。
吳宛容指出,多巴胺與乙醯膽鹼拮抗之下,可以協調身體動作,一旦多巴胺開始減少,肌肉運動控制就會受影響。當這些神經細胞數量減至五成,便會開始出現巴金森氏症症狀,像是四肢靜止時不自主顫抖、齒輪式僵硬,後期甚至走路困難且小碎步、面無表情、吞嚥困難及構音障礙等。
吳宛容醫師指出,西醫藥物治療以恢復多巴胺活性為主,以便避免症狀繼續惡化下去,然而,服藥可能伴隨一些副作用,比如低血壓、噁心、便祕等腸胃道不適,況且長期服藥藥效時間可能縮短,若是病情持續惡化下去,則需考慮手術等治療方式。
傳統中醫認為,巴金森氏症歸類於顫證、振掉,也和痹症諸多症狀描述十分相似,大抵認為與肝腎不足相關,並且常會挾帶風、火、痰、瘀。用藥多半選用補益肝腎、息風降火、去痰化瘀之類藥物,針灸療法則多以頭皮針及體針並用,頭皮針主要是活絡腦部、刺激多巴胺分泌及降低肢體抖動程度。
穴位部分選擇運動區、舞蹈震顫控制區及足運感區等位置進行針刺。體針方面除了針對僵硬肢體進行放鬆之外,也可以針刺補益肝腎穴位,比如肝俞、腎俞,以及針刺祛風化痰穴位,比如風池、豐隆。建議患者一周至少針灸二至三次比較好。
吳宛容指出,多巴胺與乙醯膽鹼拮抗之下,可以協調身體動作,一旦多巴胺開始減少,肌肉運動控制就會受影響。當這些神經細胞數量減至五成,便會開始出現巴金森氏症症狀,像是四肢靜止時不自主顫抖、齒輪式僵硬,後期甚至走路困難且小碎步、面無表情、吞嚥困難及構音障礙等。
吳宛容醫師指出,西醫藥物治療以恢復多巴胺活性為主,以便避免症狀繼續惡化下去,然而,服藥可能伴隨一些副作用,比如低血壓、噁心、便祕等腸胃道不適,況且長期服藥藥效時間可能縮短,若是病情持續惡化下去,則需考慮手術等治療方式。
傳統中醫認為,巴金森氏症歸類於顫證、振掉,也和痹症諸多症狀描述十分相似,大抵認為與肝腎不足相關,並且常會挾帶風、火、痰、瘀。用藥多半選用補益肝腎、息風降火、去痰化瘀之類藥物,針灸療法則多以頭皮針及體針並用,頭皮針主要是活絡腦部、刺激多巴胺分泌及降低肢體抖動程度。
穴位部分選擇運動區、舞蹈震顫控制區及足運感區等位置進行針刺。體針方面除了針對僵硬肢體進行放鬆之外,也可以針刺補益肝腎穴位,比如肝俞、腎俞,以及針刺祛風化痰穴位,比如風池、豐隆。建議患者一周至少針灸二至三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