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儿少 大幅增加
【中央社台北廿一日电】 2025/04/22

国内最新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现况调查发现,据儿心科医师观察,近年门诊忧郁症儿少大幅增加,且六十五%医师观察到国小忧郁症患者曾有自伤行为,随年龄增长风险还会更高。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现况调查」由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与少年报导者合作,於二○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二月卅一日,针对全台儿童心智科医师发出线上问卷,共回收一百份有效问卷,医师执业地区七十八%为六都、廿二%为六都外县市。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林健禾今天说明调查结果表示,过往儿少身心门诊以处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与各类自闭症(ASD)为主,但本次调查发现,五十六%受访医师都表示,忧郁症是近三年来其门诊中「增加最多」的诊断类型。

林健禾指出,国中阶段是忧郁与自伤最显著上升的年龄段;有近五成的医师观察到,十三到十五岁青少年到各级机构的求诊,都有显著增加,且除了常见的注意力问题,忧郁与自伤也是就诊的主要原因。

自伤部分,林健禾指出,六十五%医师表示,国小忧郁症患者「曾有」过自杀、自伤行为;七十%则回报国中忧郁症患者「经常出现」自伤行为;更有高达九十%发现,高中忧郁症患者「经常出现」或「总是出现」自伤行为。

林健禾表示,自伤行为通常从十岁开始出现,并随著年龄增长,因情绪困扰而自伤的案例逐渐增加。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自伤行为常被误解为叛逆,如今却有部分青少年将其视为「表达自我」的方式,并在群体中相互模仿,进一步提高风险。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林健禾提醒,卅五%的心理疾病在十四岁前就开始发展,且青少年正处於身心快速变化期,正经历神经系统重塑、价值认同重建,因此心理症状表现也不同於成人,其中高中生较容易出现自伤行为与念头,年纪较小的国小生则会以易怒、头痛、腹痛、吃不下、睡不著、拒学、惧学等行为表现。

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长王仁邦指出,儿少心理问题需要整合校园、医疗与家庭教育资源,诊疗上经常要联络家长、学校,花费大量时间沟通,动辄需要四十几分钟,健保给付却仅约新台币一千元,低於自费心理谘商的一千六百元;盼政府完善健保给付,并整合医疗、校园与家庭资源,给予孩子足够帮助。

珍惜生命,自杀不能解决问题,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谘商或相关协助可拨生命线专线「1995」、张老师服务专线「1980」或卫福部安心专线「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