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炎性肠道疾病 肠癌风险高
一名中年公车司机罹患发炎性肠道疾病(IBD),自体免疫系统攻击肠道,引起严重腹痛、血便,一天得跑十几次厕所;因担心影响工作,只好包尿布上班。台湾肠治久安协会秘书长林嫦均指出,IBD病友长期承受反覆发作的病情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压力,一天需如厕多达二、三十次,严重影响学业、工作与社交生活。她强调,许多患者因此不敢谈感情,更难以规划婚姻与生育,对人生重要选择感到无力。期盼政府正视他们严重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让治疗接轨国际指引,放宽给付条件与疗程。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胃肠科主任周仁伟解释,发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含克隆氏症及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反覆发作的自体免疫疾病。目前推测与基因异常、西化饮食、抽烟、免疫系统异常、特定病原菌感染有关。患者免疫系统误将肠道黏膜当作「敌人」而发动攻击,造成肠道发炎、溃疡甚至纤维化。患者长期腹痛、血便、疲倦,一天跑十几次厕所,难以出门,严重影响学业工作与社交,甚至因此罹患忧郁症。
台北荣民总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治医师林春吉说,IBD不妥善治疗,会有肠狭窄、穿孔、阻塞并发症而需急诊、住院、手术,肠癌风险也较一般人高,需要定期追踪、治疗,被政府列为重大伤病。根据卫生福利部公告重大伤病各疾病别有效统计表显示,截至今年二月,全台约有五五三一名溃疡性结肠炎与二五一七名克隆氏症患者领有重大伤病卡。
林春吉医师说,IBD的短期治疗目标在缓解病患症状,但肠子仍在发炎;中期目标是降低、控制发炎指数;长期目标是达到肠黏膜愈合,以降低复发、并发症与癌化风险,「稳定控制不复发,不但能减少急诊、住院、手术等医疗资源的社会医疗资源的耗费,还能让患者回归工作、贡献社会。」
周仁伟医师指出,轻症病人可以透过免疫调节剂、抗发炎药物、类固醇等传统药物控制病情,中重度患者甚至猛爆型患者必须使用生物制剂或口服小分子药物等进阶治疗。然而健保对中重度病患的给付规范非常严格,得先使用传统药物六个月无效才能使用进阶治疗,不符合国际治疗指引。
期待政府放宽给付条件与疗程,让中重度病人及早上车,待病情稳定後再进行降阶治疗。林春吉医师说,中重度病患最大治疗瓶颈就是「上车太晚」(需使用传统治疗六个月才能使用进阶治疗),与「太快下车」(健保给付进阶治疗一年),「这群病人已经严重,应尽早用药达到肠黏膜愈合。若不妥善控制,有的病人出血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胃肠科主任周仁伟解释,发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含克隆氏症及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反覆发作的自体免疫疾病。目前推测与基因异常、西化饮食、抽烟、免疫系统异常、特定病原菌感染有关。患者免疫系统误将肠道黏膜当作「敌人」而发动攻击,造成肠道发炎、溃疡甚至纤维化。患者长期腹痛、血便、疲倦,一天跑十几次厕所,难以出门,严重影响学业工作与社交,甚至因此罹患忧郁症。
台北荣民总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治医师林春吉说,IBD不妥善治疗,会有肠狭窄、穿孔、阻塞并发症而需急诊、住院、手术,肠癌风险也较一般人高,需要定期追踪、治疗,被政府列为重大伤病。根据卫生福利部公告重大伤病各疾病别有效统计表显示,截至今年二月,全台约有五五三一名溃疡性结肠炎与二五一七名克隆氏症患者领有重大伤病卡。
林春吉医师说,IBD的短期治疗目标在缓解病患症状,但肠子仍在发炎;中期目标是降低、控制发炎指数;长期目标是达到肠黏膜愈合,以降低复发、并发症与癌化风险,「稳定控制不复发,不但能减少急诊、住院、手术等医疗资源的社会医疗资源的耗费,还能让患者回归工作、贡献社会。」
周仁伟医师指出,轻症病人可以透过免疫调节剂、抗发炎药物、类固醇等传统药物控制病情,中重度患者甚至猛爆型患者必须使用生物制剂或口服小分子药物等进阶治疗。然而健保对中重度病患的给付规范非常严格,得先使用传统药物六个月无效才能使用进阶治疗,不符合国际治疗指引。
期待政府放宽给付条件与疗程,让中重度病人及早上车,待病情稳定後再进行降阶治疗。林春吉医师说,中重度病患最大治疗瓶颈就是「上车太晚」(需使用传统治疗六个月才能使用进阶治疗),与「太快下车」(健保给付进阶治疗一年),「这群病人已经严重,应尽早用药达到肠黏膜愈合。若不妥善控制,有的病人出血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