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腰圍每增10公分 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3.4%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5/06

產後與更年期成兩大「脂肪堆積、體位超標」時期,腰圍超標恐加劇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指出,研究也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十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三‧四%。鼓勵所有孩子給媽媽、婆婆、女性長輩一個環手「擁抱」,簡易測量腰圍,關「心」她的心血管健康。

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十九歲以上女性腰圍超標率達五十二‧九%,四十五至六十四歲超標比例為五十九%,六十四至七十四歲甚至達七十五%,等於近八成腰圍過粗!林文元理事長說明,孕期女性常因肥胖導致難以受孕,近八成女性產後一年無法恢復孕前體重,由於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改變,平均體重增加一‧六至四‧一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而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若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腹部脂肪更易堆積,體重平均增加約三‧四公斤,腰圍增加五‧七公分,且更年期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也會顯著提升。

林文元理事長分享「在門診中有很多因心血管疾病轉診過來需要減重的病人!」他曾收治一名中年女性,產後肥胖後一直沒有瘦下來、生活以孩子為主、鮮少運動,孩子睡了後將宵夜鹹酥雞視為解壓療癒食物,連要陪小孩子跑步騎腳踏車也因為膝蓋問題、氣喘吁吁也沒有辦法,直到健檢發現脂肪肝、三高一堆紅字,才驚覺不得不正視問題。

「肥胖與二百多種疾病相關,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療』!」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部主任說明,近年來已有充足的臨床證據看到減重對於心血管的效益,這點無意振奮了體重管理醫學。多項數據證實,肥胖者減去五%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十五%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

但是過去的方式如飲食、生活作息改變、運動很難達到十%以上的降幅,尤其是對於因肥胖導致膝蓋關節壓力過大、代謝性脂肪肝炎,或因長期依賴飲食紓壓造成意志力難以抵抗食慾等,輔助藥物成近年的體重管理新利器。「適時以藥物介入治療,能讓體重降幅更有效率,也有減重藥物同時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吳至行部主任解釋,過目前台灣共有四種合法且符合減重適應症的輔助藥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慾藥、每日一次的針劑藥物,以及較新每週一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較新的每週一針腸泌素,可以幫助管理體重與保護心血管。

另外,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ACE)也建議,對適合患者應結合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介入進行長期管理。

面對即將到來的母親節,呼籲民眾,可以透過「抱抱」媽媽,關心她的腰圍,以實際行動守護她的「心」健康。醫師表示,以一位一六○公分成人雙手繞過媽媽腰部,交疊握住手肘時,環抱內徑約為身高的一半,即為八○公分,正好是女性的腰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