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擴增給付 估13萬人受惠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5/08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與二○二三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六十歲以上人口中,每六人即有一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八○%。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男性每五人就有一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近二○%,三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八成無法獨居。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三月一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預估有十三萬多人可因此受惠,預算上會多挹注在健保八‧六五億元。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台灣在今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將超過二○%,按照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常見的慢性病除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外,第四個常見的就是骨質疏鬆,若骨質疏鬆合併意外的產生骨折進而造成失能的狀態。

骨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生骨折前毫無症狀,患者往往因不小心跌倒而發生骨折時,才發現早已罹患骨鬆。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四十五%,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密度在二十五歲左右達到高峰,四十歲後逐年減少,特別是五十歲以上停經後婦女或七十歲以上男性,骨質流失更為嚴重,一旦發生骨折後增加死亡風險,不僅影響患者,還會對家庭、社會造成衝擊,因此不只長者需注意此風險,家中照護者也需提升對骨鬆的認知。

骨鬆性骨折常見部位,包含一、手腕骨折,好發於五十多歲,常因跌倒時手撐地造成骨折。二、脊椎骨折,好發於六十多歲,常因彎腰、提物或滑倒著地時產生背痛,經診斷才發現脊椎已變扁變形為壓迫性骨折。三、髖部骨折,常見於七十多歲,患者通常因跌倒造成的嚴重骨折。四、上臂骨折,相對手腕更加嚴重,多於跌倒時側身撞擊肩膀所致。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骨鬆為台灣第二大慢性病,約有四成糖尿病患者罹患骨鬆,罹病時間越久、骨折風險更高。因此,吳至行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更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評估骨鬆與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