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水質監測 守護民眾戲水健康與安全

花蓮縣政府為保障民眾在參與海洋活動時的健康與安全,持續推動海域水質監測工作,在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第六海巡隊的協助下,每季定期採集樣本(見圖),檢測項目包括大腸桿菌濃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依據一一四年第一、二季監測報告顯示,花蓮縣主要海域的水質皆符合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所規範之甲類海域水體標準,適合從事各類水域活動。
花蓮縣地處太平洋沿岸,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也為民眾與遊客提供多樣化的水域活動選擇,隨著時序進入夏天,水域活動進入高峰期。海域水質污染的成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仍以人為污染為主,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的工業及農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氮磷元素流入海中,易導致赤潮或綠潮發生導致海洋生物鏈的局部中斷,生活廢水及塑膠垃圾流入海中則會造成病原體傳播及形成海洋垃圾和微塑膠污染。
縣長徐榛蔚表示,當水體受到污染時,就可能造成水中溶氧量減少,進而影響著水生生物的存活,若在受污染的海水中游泳或食用海鮮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透過加強水質監測範圍、提升監測技術以及推動海洋污染防治政策,強化海洋生態保育工作,才可共同守護臺灣珍貴的海洋資源。
花蓮縣環境保護局致力於打造友善且安全的水域活動環境,期望每位民眾都能享受與大自然共處的樂趣,同時珍愛這片美麗的海洋,除了例行的水質監控之外,另與漁會、環保志工等單位辦理多種形式海洋環境教育宣導活動,使民眾了解各種海洋垃圾對於海域水質的危害與負擔,讓大家從生活做起由源頭減少污染。期待藉由公私部門之力量合作,同心協力為海洋保育努力(SDGs17),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4)清除海漂垃圾維護海洋環境,並能更安全有效率的維護海洋環境。
花蓮縣地處太平洋沿岸,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也為民眾與遊客提供多樣化的水域活動選擇,隨著時序進入夏天,水域活動進入高峰期。海域水質污染的成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仍以人為污染為主,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的工業及農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氮磷元素流入海中,易導致赤潮或綠潮發生導致海洋生物鏈的局部中斷,生活廢水及塑膠垃圾流入海中則會造成病原體傳播及形成海洋垃圾和微塑膠污染。
縣長徐榛蔚表示,當水體受到污染時,就可能造成水中溶氧量減少,進而影響著水生生物的存活,若在受污染的海水中游泳或食用海鮮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透過加強水質監測範圍、提升監測技術以及推動海洋污染防治政策,強化海洋生態保育工作,才可共同守護臺灣珍貴的海洋資源。
花蓮縣環境保護局致力於打造友善且安全的水域活動環境,期望每位民眾都能享受與大自然共處的樂趣,同時珍愛這片美麗的海洋,除了例行的水質監控之外,另與漁會、環保志工等單位辦理多種形式海洋環境教育宣導活動,使民眾了解各種海洋垃圾對於海域水質的危害與負擔,讓大家從生活做起由源頭減少污染。期待藉由公私部門之力量合作,同心協力為海洋保育努力(SDGs17),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4)清除海漂垃圾維護海洋環境,並能更安全有效率的維護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