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詐勿信高獲利 警政署揭詐騙手法
【記者王先國/綜合報導】 2025/05/15

打擊詐騙已是全民共識,全國各警察機關也列為工作重點,期減少詐騙案件發生,避免民眾遭致財產重大損失。而當今網路時代,民眾幾乎人手一支手機,隨時可上網及利用手機收發話與發送、接收簡訊,若警覺性不夠,被利誘點擊加入Line投資群組,輕信「高獲利、穩賺不賠」,被詐騙而交付金錢、黃金等財物,致造成財產損失。

警政署近期於內政部長劉世芳召開的部務會報,提出「高額財損案件分析與策進報告」,該報告提到詐欺案件常見的詐騙手法有以下三大類:

一、 假投資詐騙:詐騙集團在臉書上投放廣告,吸引被害人點擊後加入Line投資群組,營造群組內大家都有賺錢的假象,誘騙被害人進入詐騙網站投資股票,並要求被害人以現金交付或網路轉帳來交付款項,實則進行詐騙造成民眾財產損失。

二、 假交友投資詐騙:詐騙集團成員在臉書社團和交友軟體上結交被害人,每天噓寒問暖,兩人關係熱絡後,再介紹被害人到詐騙網站投資虛擬資產,要求被害人以支付虛擬通貨或現金交付方式來交付款項達成詐騙。

三、 假檢警詐騙:詐團成員假冒金融機構或戶政事務所人員,以國內行動電話打給被害人,表示捉到有人拿被害人的雙證件辦理開戶或證明文件,然後詐騙集團成員又假冒警察、檢察官,指稱被害人涉及洗錢案件需要監管帳戶,要求被害人交付現金或存摺金融卡達成詐騙。

內政部長劉世芳在聽取警政署報告後指出,根據警政署剖析的被害人資訊,除要求警政署應加強超商、百貨公司及年貨大街等人潮聚集處所的識詐宣導外,也責成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成立詐欺防制諮詢小組,利用分析詐騙帳戶的匯款紀錄、虛擬資產錢包幣流等各種方式,精準找出還在被騙的潛在被害人,透過「一六五打詐儀錶板」宣導反詐知識,即時喚醒被害人減少財損。此外,內政部也會持續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及專業機構緊密合作,透過科技防詐、數據分析及多元宣導,強化民眾識詐、知詐意識,提高警覺小心被利誘而受騙上當,打造堅實的防詐屏障,讓犯罪集團無所遁形,確保民眾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