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生态保育新突破 生多所研究设置引导设施降低陆蟹道路死亡率
__【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5/05/16

▲顺著挡土墙上剖半PVC管往下行走的奥氏後相手蟹抱卵母蟹。(图∶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提供;陈歆摄)
夏季是绿岛的旅游旺季,亦是陆蟹繁殖的季节,当母蟹越过环岛公路下海释放幼蟹时,却经常上演悲伤的死别景象。由於陆蟹路杀问题长期受到关注,为应对该挑战,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受交通部观光署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委托,展开防止陆蟹路杀的研究计画。该计画采用简易创新的引导设施,成功减少陆蟹繁殖期间的道路死亡事件,显著降低陆蟹路杀率,其成果已於专注於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国际知名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发表。

生多所表示,该研究於2022及2023年陆蟹繁殖季节(5-9月),於绿岛环岛公路石朗至龟湾的路杀热点区域进行试验。研究人员运用道路下既有连接山侧和海侧的涵洞,在其周边安装简易引导设施,导引陆蟹安全过马路,顺利下海释放幼蟹。研究涵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设置位置一侧为草地,另一侧为挡土墙直壁,在试验上运用不同的引导设施来进行测试。在草地的一侧是依著路边埋设剖长条缝隙的PVC水管(直径10 cm;缝隙高度5公分),其中邻接涵洞口则使用透明水管(直径10 cm),以方便观察陆蟹在水管内的情形;而在挡土墙直壁则利用PVC水管(直径10 cm)剖半後紧贴墙壁,引导螃蟹往低处的涵洞走;对照组则为既存的涵洞,未加任何引导设施。

生多所研究团队於2022至2023年共进行54次调查,其中2022年进行29次,2023年进行25次,两年陆蟹总观察数量高达1,833苹次,结果显示,两种主要的陆蟹──奥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和短腕陆寄居蟹(Coenobita brevimanus)利用引导设施的比率,在统计上实验组皆显著高於对照组。在整体路杀率方面,2022年实验组为8.5%,对照组为26.8%;2023年实验组为12.1%,对照组为32.1%,所有数据均表明,实验组的引导措施显著降低陆蟹的道路死亡率,尤其是奥氏後相手蟹。研究成果显示,运用该简易且易於推广的引导设施,将可大量减少陆蟹遭路杀的机率。生多所在论文中也提出後续的改进建议,包括扩增PVC管的直径以提高通风、改善PVC管与涵洞的连接,并清理通道中的障碍物;未来还会考虑於涵洞海侧开口设置适当的引导设施,促进陆蟹顺利返回山侧的栖息地。

生多所呼吁,除了设置警示标__外,还需加强对民众的教育,让民众了解如何保护下海释幼的母蟹,并提高对陆蟹生态意义的认识。该研究的论文电子版已於3月26日线上公开(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5.e03527),并将於6月份第59期纸本期刊正式发表。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并共同参与陆蟹保护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