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部發表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
環境部昨(十六)日正式發表《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該白皮書歷經六個月的「許願池、公民咖啡館、專家平台、科技論壇」四部曲活動,廣納約五七○則來自全民與專家學者的建言,聚焦各界建言形塑四十二項關鍵議題,盤點出六十二項未來具體工作,以「健康永續」為願景,訂定二○三○年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十μg/m3以下、二○三五年進一步降至八 μg/m3的目標,將引領臺灣空氣品質治理邁入全新里程碑。
環境部表示,此份白皮書(資料下載https://gov.tw/c75),經由四階段歷程累積成形,首先於去年底啟動的「好空氣許願池」活動,四週內獲得三一九則來自民眾與團體的建言;隨後透過三場「好空氣咖啡館」,以面對面深入對談,獲得二五三則提議,藉由七場專家平台會議精煉專業想法,最後於為期兩天的「AIR 2025︱智慧城市永續清淨空氣科技創新論壇」,邀請國際專家辦理六場演講,並舉辦四場專題論壇,聚焦未來治理與科技發展。
彭啟明部長指出:「民眾最關心的不只是監測數字上的改善,更在乎生活周遭是否真正『有感』,這次白皮書便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以科學為本、民意為依歸,打造貼近人民的空品政策願景」。
環境部指出,分析四部曲所蒐集五七○則建言,民眾最關心前三大污染議題分別為:一、交通源(運具電動化與特定區域運具限制);二、工業源(異味與偷排管制);三、民生逸散源(露天燃燒),為回應民眾期許,白皮書共規劃四大核心章節,包括:「促進全民永續健康」、「精進污染改善重點」、「淨零共利減污」、「科技應用與公民參與」,逐一對應當前臺灣空污治理的挑戰與契機。在健康章節中,不僅聚焦兒少與敏弱族群空氣權,也將室內空品管理納為政策核心;而在污染治理方面,特別強調交通與生活逸散污染的減量,回應許願池中最多民眾關注的議題。
政策工具上,白皮書指出導入人工智慧管理、大數據分析及科技監控等技術手段,精進不法查緝與污染改善,同時環境部也設立「空氣品質監測與預報中心」,透過推動多元資訊平台、環境互動資訊等機制,拉近民眾與空氣品質的距離,同時培育下一代空污防制人才,強化人力資本永續性。
環境部表示,此份白皮書(資料下載https://gov.tw/c75),經由四階段歷程累積成形,首先於去年底啟動的「好空氣許願池」活動,四週內獲得三一九則來自民眾與團體的建言;隨後透過三場「好空氣咖啡館」,以面對面深入對談,獲得二五三則提議,藉由七場專家平台會議精煉專業想法,最後於為期兩天的「AIR 2025︱智慧城市永續清淨空氣科技創新論壇」,邀請國際專家辦理六場演講,並舉辦四場專題論壇,聚焦未來治理與科技發展。
彭啟明部長指出:「民眾最關心的不只是監測數字上的改善,更在乎生活周遭是否真正『有感』,這次白皮書便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以科學為本、民意為依歸,打造貼近人民的空品政策願景」。
環境部指出,分析四部曲所蒐集五七○則建言,民眾最關心前三大污染議題分別為:一、交通源(運具電動化與特定區域運具限制);二、工業源(異味與偷排管制);三、民生逸散源(露天燃燒),為回應民眾期許,白皮書共規劃四大核心章節,包括:「促進全民永續健康」、「精進污染改善重點」、「淨零共利減污」、「科技應用與公民參與」,逐一對應當前臺灣空污治理的挑戰與契機。在健康章節中,不僅聚焦兒少與敏弱族群空氣權,也將室內空品管理納為政策核心;而在污染治理方面,特別強調交通與生活逸散污染的減量,回應許願池中最多民眾關注的議題。
政策工具上,白皮書指出導入人工智慧管理、大數據分析及科技監控等技術手段,精進不法查緝與污染改善,同時環境部也設立「空氣品質監測與預報中心」,透過推動多元資訊平台、環境互動資訊等機制,拉近民眾與空氣品質的距離,同時培育下一代空污防制人才,強化人力資本永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