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红翎藻固碳研究 开创海水结合畜牧废水养殖新路径
【记者何弘斌/高雄报导】 2025/05/20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特聘教授洪庆章发表一项结合海洋与环境永续的新型养殖策略,提出利用「海水混合畜牧废水」进行红翎藻(Agardhiella subulata)养殖的构想,该研究证实该藻类具高污染耐受与卓越的碳吸存、水质净化能力,有望在养猪废水处理、蓝碳推广及气候行动中发挥关键角色;该项研究成果已刊登於顶尖国际期刊《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见图)

洪庆章今(十九)日指出,该构想是为突破现有养殖技术对淡水与土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特别是在面对水产与畜牧业废水处理需求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将海水与陆上畜牧废水结合使用的全新路径;透过海水与养猪废水稀释後培养红翎藻,可同时达成污染削减与碳吸存双重效益,为推动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目标提供新解方。

研究团队表示,红翎藻具备高度耐盐与耐氨特性,在盐度27至34ppt、氨浓度达600微莫耳(__)的环境下仍能稳定生长,展现出优异的耐污能力;实验数据显示,在稀释後的猪苹废水中,红翎藻於二十四小时内可去除93%氨氮与68%磷酸盐,并有效提高水体溶氧浓度,对於改善高密度养殖排放所造成的水体优养化问题具实际应用价值。

在碳吸存方面,红翎藻每公顷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量高达五十二.五公吨,是全球森林平均固碳量(约十公吨)的五倍,相较於其他大型藻类如海木耳、海带、石莼或巨藻,红翎藻除具相当固碳能力外,亦具有更强的高污染耐受性,成为蓝碳资源开发中的潜力物种。

研究亦针对不同营养源进行比较,包括养鱼废液、水产养殖排放水与猪苹废水,结果显示红翎藻在猪废水中展现出最佳的生长速率与氮碳吸收效率,不仅有助於环境治理,更可降低传统养殖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洪庆章提到,「海水混合畜牧废水」养殖构想目前已於三十吨海水池中验证其可行性,团队正与台湾中南部牧场及环保工程业者洽谈合作,将於场址规划红翎藻养殖槽与海水供应设施,朝中试规模发展,进一步评估实务操作与经济效益;未来若能实现大规模推广,除可有效净化畜牧废水与减碳,红翎藻亦具饲料开发潜力,将形成低耗水、低排放、高碳汇的永续生产模式。

研究团队成员还包括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博士魏奇、海科系博士後研究员谢学函、博士生艾博内、硕士林家兴、钟子捷,海资系特聘教授李泽民,与海军官校应用科学系副教授施咏严、应科系学生王紫懿及德州农工大学海洋与海岸环境科学系教授Peter H. Santschi、副研究员Chen Xu。

该成果除为台湾未来海洋碳汇与再生资源开发提供实据支持,也有望作为低碳养殖与排放治理的政策参考基础,落实科技实践与环境永续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