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师大5/22办卓溪布农族原音重现音乐会
在原住民族委员会的经费支持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吕钰秀教授带领团队,针对民国五十六年的花莲县卓溪布农族天籁之声录音资料进行长达四年的深入研究,足迹遍及七个留存录音的布农族部落。研究团队不仅翻译歌词、寻访当年歌者的後代,建立其生命史,更深入诠释歌谣的文化意涵,并进行声音的修复工作。这项努力的成果,不仅催生了收录六十五首珍贵歌谣的专辑《听见1967 东台湾布农族》,更促成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将於五月廿二日下午二时至三时卅分,於该校古迹礼堂举办一场别具意义的「卓溪布农族的原音重现与当代想像」讲座式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聚焦於重现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由音乐学者史惟亮与许常惠带领的民歌采集运动队伍,在花莲卓溪乡卓溪村所录制的珍贵布农族峦社群歌谣,让尘封近六十年的东台湾布农族原音,再次回荡於现代。本音乐会免费入场,敬请事先报名(https://forms.gle/gG8nrUMaNf1HaS7u6),以免向隅。
众所周知,布农族传统音乐在台湾音乐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源自郡社群的「祈祷小米丰收歌」(俗称八部合音),更因其独特的演唱方式,经日本音乐学者黑泽隆朝的介绍而扬名国际,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歌谣之一,并逐渐转化为布农族重要的族群认同象徵。
然而,相较於广为人知的郡社群音乐,居住在花莲地区的峦社群布农族音乐却有著显著差异。本次音乐会主持人,台师大民族音乐学研究所吕钰秀教授在带领学生前往卓溪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耆老高健雄先生便明确指出,峦社群并未演唱「祈祷小米丰收歌」,而是拥有独特的「猎熊歌」等丰富的音乐文化。
本次音乐会特别邀请了十位来自花莲卓溪的布农族歌者亲临现场,展现其传统歌谣的魅力,让听众得以感受布农族音乐的多样性。此外,音乐会更别出心裁地与台师大音乐系作曲组黄苓 老师及其学生合作,以崭新的音乐思维,在传统布农族歌唱中融入现代声响与展示,创造「原音重现」之下的「当代想像」。
这场难得的音乐飨宴将由吕钰秀教授亲自导聆解说,深入剖析这些珍贵歌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黄苓 老师也将阐述其现代电声音乐创作的理念。当日精选曲目包括展现布农族狩猎文化的《猎熊歌》(malastumaz)、祈求狩猎顺利的《祭枪歌》(pislahi)、展现生活辛劳的《背负重物之歌》(manvavai)、记录英勇事迹的《报战功》(malastapang),以及欢乐的《饮酒欢乐歌》(tusasaus)。
本次音乐会聚焦於重现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由音乐学者史惟亮与许常惠带领的民歌采集运动队伍,在花莲卓溪乡卓溪村所录制的珍贵布农族峦社群歌谣,让尘封近六十年的东台湾布农族原音,再次回荡於现代。本音乐会免费入场,敬请事先报名(https://forms.gle/gG8nrUMaNf1HaS7u6),以免向隅。
众所周知,布农族传统音乐在台湾音乐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源自郡社群的「祈祷小米丰收歌」(俗称八部合音),更因其独特的演唱方式,经日本音乐学者黑泽隆朝的介绍而扬名国际,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歌谣之一,并逐渐转化为布农族重要的族群认同象徵。
然而,相较於广为人知的郡社群音乐,居住在花莲地区的峦社群布农族音乐却有著显著差异。本次音乐会主持人,台师大民族音乐学研究所吕钰秀教授在带领学生前往卓溪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耆老高健雄先生便明确指出,峦社群并未演唱「祈祷小米丰收歌」,而是拥有独特的「猎熊歌」等丰富的音乐文化。
本次音乐会特别邀请了十位来自花莲卓溪的布农族歌者亲临现场,展现其传统歌谣的魅力,让听众得以感受布农族音乐的多样性。此外,音乐会更别出心裁地与台师大音乐系作曲组黄苓 老师及其学生合作,以崭新的音乐思维,在传统布农族歌唱中融入现代声响与展示,创造「原音重现」之下的「当代想像」。
这场难得的音乐飨宴将由吕钰秀教授亲自导聆解说,深入剖析这些珍贵歌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黄苓 老师也将阐述其现代电声音乐创作的理念。当日精选曲目包括展现布农族狩猎文化的《猎熊歌》(malastumaz)、祈求狩猎顺利的《祭枪歌》(pislahi)、展现生活辛劳的《背负重物之歌》(manvavai)、记录英勇事迹的《报战功》(malastapang),以及欢乐的《饮酒欢乐歌》(tusasa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