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鱼池琴蛙生殖秘密 提供保育行动关键线索

▲雄性鱼池琴蛙在泥地上挖掘窝巢。(图∶林春富摄)
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今年3月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共同发表新种「鱼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後,持续投入其生殖生态学研究。团队检视过去运用缩时摄影所拍摄的影像,完整记录鱼池琴蛙从筑巢、鸣叫、竞争、配对到产卵的过程,同时强调濒危物种的调查应以最小干扰为原则,避免人为踩踏导致栖地破坏,兼具研究与保育意义,也为未来复育行动提供关键的执行线索。
琴蛙属(Nidirana)目前世界上已知有22种,其中约有半数具有筑巢行为。然而,由於筑巢微栖地隐蔽,加上人为直接观察容易干扰其行为表现,至今对其生殖生态的认识仍相当有限。鱼池琴蛙为台湾特有种,仅局限分布於南投县鱼池乡。过往研究团队曾在栖地范围内架设两台缩时摄影机,进行整个生殖季的拍摄,近期已完成所有影像的检视,完整记录了鱼池琴蛙在生殖季节的各项行为。研究显示,雄蛙在生殖季时於傍晚开始挖掘泥窝,接著修筑巢口,并於巢内鸣叫吸引雌蛙。每次筑巢约耗时2-3小时,因筑巢消耗能量极高,因此雄蛙对巢穴展现出强烈的守护行为。若有其他雄蛙接近巢口,原本筑巢的个体会与入侵者产生肢体冲突,表现出追逐、扭打、互叠、压制、互鸣、对峙等多种行为,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最长达371分钟)。
鱼池琴蛙的配对与产卵行为也首次被完整拍摄。雄蛙完成筑巢後,会留在巢中鸣叫以吸引雌性青睐,若能成功引入雌蛙,双方就会在巢中完成配对与产卵,从配对到产卵约历时30分钟。产卵结束後,雄、雌蛙先後弹跳离巢。蛙卵则被包覆於逐渐吸水膨胀的透明胶质中,早期胚胎在胶质保护下,即使遭遇大雨淹没窝巢,也不易自巢口流出,从而降低被天敌掠食的风险。若短期内无降雨,胚胎则可持续於窝巢中发育成为蝌蚪;直到下一次大雨来临、冲开窝巢,或水位高涨淹没窝巢时,蝌蚪便顺势流入下方水体,展开自由游动与四处觅食的发育历程。
研究团队在观察过程中也发现,每年繁殖季尾声(约9至10月),由於时序进入秋季、降雨频率降低,部分位於浅水岸边的窝巢内仍有蝌蚪滞留,无法随雨水顺利进入水体。为此,团队立即展开救援,在邻近水体的窝巢旁挖出小水道并洒水,引导蝌蚪安全流入水域;对於尚处於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或已接近乾涸致死的蝌蚪,则会救回实验室进行饲养与观察,确认其存活情况後再放回原栖地。这样的经验也让研究人员思考∶若能在乾涸前适时进行卵或蝌蚪的救援,就可在对总族群数量几乎没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每年取得鱼池琴蛙未来复育所需的种原。
目前本所研究团队已与台北市立动物园、农业部林业试验所莲华池研究中心、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及台湾电力公司明潭发电厂展开合作,推动人工圈养、栖地营造与异地复育等保育策略与行动。未来将持续监测栖地变化与族群动态,并推广此缩时摄影技术至其他濒危两栖类的研究中。期待透过减少人为干扰来强化栖地的维护,并藉由了解其生殖生态,进一步守护这群神秘而脆弱的「泥窝建筑师」。
琴蛙属(Nidirana)目前世界上已知有22种,其中约有半数具有筑巢行为。然而,由於筑巢微栖地隐蔽,加上人为直接观察容易干扰其行为表现,至今对其生殖生态的认识仍相当有限。鱼池琴蛙为台湾特有种,仅局限分布於南投县鱼池乡。过往研究团队曾在栖地范围内架设两台缩时摄影机,进行整个生殖季的拍摄,近期已完成所有影像的检视,完整记录了鱼池琴蛙在生殖季节的各项行为。研究显示,雄蛙在生殖季时於傍晚开始挖掘泥窝,接著修筑巢口,并於巢内鸣叫吸引雌蛙。每次筑巢约耗时2-3小时,因筑巢消耗能量极高,因此雄蛙对巢穴展现出强烈的守护行为。若有其他雄蛙接近巢口,原本筑巢的个体会与入侵者产生肢体冲突,表现出追逐、扭打、互叠、压制、互鸣、对峙等多种行为,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最长达371分钟)。
鱼池琴蛙的配对与产卵行为也首次被完整拍摄。雄蛙完成筑巢後,会留在巢中鸣叫以吸引雌性青睐,若能成功引入雌蛙,双方就会在巢中完成配对与产卵,从配对到产卵约历时30分钟。产卵结束後,雄、雌蛙先後弹跳离巢。蛙卵则被包覆於逐渐吸水膨胀的透明胶质中,早期胚胎在胶质保护下,即使遭遇大雨淹没窝巢,也不易自巢口流出,从而降低被天敌掠食的风险。若短期内无降雨,胚胎则可持续於窝巢中发育成为蝌蚪;直到下一次大雨来临、冲开窝巢,或水位高涨淹没窝巢时,蝌蚪便顺势流入下方水体,展开自由游动与四处觅食的发育历程。
研究团队在观察过程中也发现,每年繁殖季尾声(约9至10月),由於时序进入秋季、降雨频率降低,部分位於浅水岸边的窝巢内仍有蝌蚪滞留,无法随雨水顺利进入水体。为此,团队立即展开救援,在邻近水体的窝巢旁挖出小水道并洒水,引导蝌蚪安全流入水域;对於尚处於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或已接近乾涸致死的蝌蚪,则会救回实验室进行饲养与观察,确认其存活情况後再放回原栖地。这样的经验也让研究人员思考∶若能在乾涸前适时进行卵或蝌蚪的救援,就可在对总族群数量几乎没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每年取得鱼池琴蛙未来复育所需的种原。
目前本所研究团队已与台北市立动物园、农业部林业试验所莲华池研究中心、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及台湾电力公司明潭发电厂展开合作,推动人工圈养、栖地营造与异地复育等保育策略与行动。未来将持续监测栖地变化与族群动态,并推广此缩时摄影技术至其他濒危两栖类的研究中。期待透过减少人为干扰来强化栖地的维护,并藉由了解其生殖生态,进一步守护这群神秘而脆弱的「泥窝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