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部落飲食文化 慈心復育斜坡小米
【記者巫誠道/台東報導】 2024/06/22

▲馬太鞍的小米田歡喜豐收。(圖:慈心基金會提供)
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種原逐漸消失,全球農業種原復育行動,不僅為了糧食安全,更試圖維繫人類文化瑰寶,小米即是重要糧食與文化的代表作物。其因具備適應極端氣候的韌性特質,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聯合國選擇成為永續食物安全的核心農作物。小米曾是臺灣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傳統主食與重要作物,因此7年來,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走訪了花東地區的30個部落,結合部落農民與產官學三方,盤點蒐集小米種原品系、陪伴農民解決小米病蟲害與防鳥問題、支持多樣小米品系栽種、舉辦小米保種交流會、與種苗改良繁殖場一起更新117個小米種原,並將健康種子返還農友栽種,以及建立當地的種子保存體系等。

近年,更在農糧署的支持下將小米保種提升為飲食行動,與34位部落保種農民合作保存在地小米品系、連結台東12所國中小幼兒學校支持小米飲食,邀請在地小米農民進校園擔任食農老師,讓小米文化扎根於孩童心中。另外,慈心亦獲得了13間認同小米保種及文化傳承理念的企業贊助及6位綠色餐廳主廚協力參與保種計畫,向部落採購560公斤的小米,提供在地學生每週可以食用一次小米飯午餐,讓藏種於農理念真正落實在生活中,並以多元的方式朝著永續保種的目標邁進,希望對人類糧食安全有所貢獻。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認為,真正的農業永續不僅只在獲取糧食溫飽,更需建構在與自然和諧發展,落實在日常生活、飲食、文化傳承乃至教育中。而臺灣花東原住民族文化豐富,蘊藏許多珍貴的作物種原,並擁有與自然共生、尊重自然,將作物融入生活中的生態農耕智慧與文化,能為當今因氣候危機下的農糧系統帶來重要的支持力。

把種子保存在種原庫裡,是保留希望與基因的種子;把種子種下去,它會發芽、開花、結出果實、變成更多種子,成為日常食材,當小米成為每一個世代的味覺記憶、成為生活與飲食的一環,我們相信這是最有機會讓小米在原住民的斜坡上持續被種植下去、永不間斷的最好保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