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若有光 藝術家彭雅美雕塑個展
【記者鄭沾誠/花蓮報導】 2025/01/19

在光影之間,悄然對話一如生命的脈動,流轉於時間深處,陶土乘載深遠的記憶,金屬映照無邊的希望,將瞬間化為永恆,雕塑出穿越時空的詩篇。十八日上午在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舉行『仿佛若有光』彭雅美雕塑個展開幕式,個展彭雅美首次以大型雕塑創作形式、挑戰高難度的陶藝雕塑技術,作品跳脫出物件(Object)思維進而嘗試與空間對話,展現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開幕式在在長笛與小提琴合奏『女人香』揭開序幕,藝術家彭雅美說明結合陶土、不鏽鋼和銅的大膽嘗試,克服了金屬材料的技術極限(見圖),彰顯她對金屬材質傑出的駕取能力,充分體現她作為女性藝術家的深邃視野與藝術追求,並突顯她為台灣陶藝雕塑界帶來的突破與震撼。綜觀彭雅美近四十年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人物、陶燈、藤葉、時空之花及大型公共藝術五個階段,雖然風格各有不同,但不論那個階段,其作品所呈現的核心思想,永遠是對生命關懷、美麗及溫暖,是不愛的特色。

此次「彷彿若有光」個展,有五個特色:(一)「革新與透明」(Renewal & Transparency);從創作尺寸、材料的發探尋著生命力與和平的堅持,同時也在宣誓蕨類創作的質變與多變。陶塑的光線成為無限的延伸;在在顯示自然萬物的不變定律,初春不僅是種子時期,更是為春天的綻放而墊伏;大自然的永續依舊是人們的依歸。(二)「從部份到整體與複合效應 (Part-whole and Composite effects」美學概作品都是由一片片藤葉及花草元素所構成,成千上萬葉花草重複堆積,「一」的概念。這就是現代陶藝雕塑作品的特色,充滿觀念性。(三)從二0二0年開始,以蕨類生命力為發想的系列作品一『轉愛』為題,述說改變、再生、生命力的歷程,從作品「種子的旅程」、「泡影如命之樹」、「剎那。永恆」展現無道。(四) 作品展現高難度的「飛揚律動感(Flying Rhythm)」:「飛揚律動感」創示土、水、風、火四大元素的邀約,將堅硬的媒材變柔軟而有律動。(五) 最後遍佈全展場的「人文主義」(Humanism)訴說人本的善良、溫暖身意當嚴冬來臨,春天就不遠了,人生永遠充滿光明與希望。當我們波過全球動蕩的Covid疫情、戰爭、經濟風暴之後。「彷彿若有企圖帶給大家希望與和平;此外藉由追逐雅美的足跡,帶給大家生命能量、恆的覺醒。

彭雅美說出,二0一0年開始被「蕨類」迷戀,從此「藤葉」成為主軸創作元素,即使是時空之花及公共藝術階段,作品也都延續蕨葉元素對生命的哲思。並認為「蕨類」在自然界中雖是一種卑徵的存在,卻擁有旺盛的生命力,無論人生多麼困難嚴峻,都可以像蕨葉一樣,勇敢無懼活出光芒與希望!作品中數不盡的蕨葉及大自然的元素,都是彭雅美一片一片手工捏塑,投注高度決心、毅力及專注力。

彭雅美進一步說出,手捏一片蕨葉沒什麼,但持續捏好幾萬片,就成一種修行與信仰!我很慶幸,可以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勇敢無懼地走下去。我相信做一件平凡的事,持續數十年,就得不平凡!用簡約律動的造型,引領大自然與內在心靈對話,強調生命卑徵中脆弱與?性、絕望與希望。透過小元素植物型體多重豐富的造型,注入並燃起對生命尊敬與讚嘆。雅美觀察人類慾望就如同蕨類的生長型態,象徵千萬隻手向外抓取,帶領觀者尋找內心最原始謙卑的覺醒。人類永不放棄的精神,即使身陷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