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受難者陳中統獄中日記新書發表 補遺歷史缺片
國家人權博物館日昨於景美人權園區舉辦《陳中統獄中日記》新書發表會,作者陳中統醫師與該新書編輯人權館黃龍興組長對談,分享新書編輯歷程與難忘的生命記憶,吸引不少關注人權歷史發展的學者專家與民眾與會,包括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教授、政治大學臺史所李福鐘教授及薛化元教授、新北市議員陳乃瑜、政治受難者前輩等多人參與。
《陳中統獄中日記》為白色恐怖受難者陳中統從被逮捕當日開始書寫直到出獄前的日記,為期十年(1969年至1979年)。這些私密而直接的紀錄,不僅是珍貴的歷史證詞,也能讓未曾親歷威權統治的年輕世代理解那段動盪歲月,反思當前自由與人權的可貴。陳前輩感謝人權館及黃組長努力不懈促成此書出版,陳中統現場並捐贈〈十年日記.紀要〉、珍貴照片及兩本完整記錄1969年日記的默克診療手冊。
面對記錄自己青春歲月的獄中日記得以順利公開出版,陳中統前輩表示,他在1969年被逮捕後幾乎天天寫日記,直到1970年開始擔任醫務外役後,有時得隔二十幾天才有機會將一些重要但無法及時書寫的事記錄下來,日記變成「週記」甚至「月記」。他並提到,考量當時的安全檢查及各類演習,日記可能被搜查出來,因此他特別使用日文書寫或利用《默克診療手冊》記事,例如在222頁記錄2月22日被捕當天的事情。他期待藉由這本私人紀錄的獄中日記出版,民眾得以了解當年監禁場域所發生的種種事情,補遺歷史的空白。
政大臺史所教授薛化元於致詞時提到,日記是歷史研究的一手史料,是當事人當時所見、所聞的紀錄,與官方檔案比對後,在史料考證上有珍貴的價值。藉由日記所記載的獄中生活點滴,可以看見當時監獄內部管理與作業人員不為人知的一面,立體化呈現白色恐怖受難者流轉於自我監視、馴化與抗爭的經驗,讓社會大眾得以同感白色恐怖受難者及獄外之囚的處境。薛教授也指出,口述歷史可能因時間推移而有所遺漏、變形,因此像《陳中統獄中日記》這樣的親筆書寫、十年份的紀錄顯得格外難得。薛教授期待這能鼓舞更多前輩把這段歷史說得更清楚。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指出,日記通常是個人內心世界的書寫,蘊含最細微、真實的情感,受難者陳中統醫師這份私密的紀錄如今公開,卻是一種歷史見證,能進一步成為守護人權自由的力量。
《陳中統獄中日記》為白色恐怖受難者陳中統從被逮捕當日開始書寫直到出獄前的日記,為期十年(1969年至1979年)。這些私密而直接的紀錄,不僅是珍貴的歷史證詞,也能讓未曾親歷威權統治的年輕世代理解那段動盪歲月,反思當前自由與人權的可貴。陳前輩感謝人權館及黃組長努力不懈促成此書出版,陳中統現場並捐贈〈十年日記.紀要〉、珍貴照片及兩本完整記錄1969年日記的默克診療手冊。
面對記錄自己青春歲月的獄中日記得以順利公開出版,陳中統前輩表示,他在1969年被逮捕後幾乎天天寫日記,直到1970年開始擔任醫務外役後,有時得隔二十幾天才有機會將一些重要但無法及時書寫的事記錄下來,日記變成「週記」甚至「月記」。他並提到,考量當時的安全檢查及各類演習,日記可能被搜查出來,因此他特別使用日文書寫或利用《默克診療手冊》記事,例如在222頁記錄2月22日被捕當天的事情。他期待藉由這本私人紀錄的獄中日記出版,民眾得以了解當年監禁場域所發生的種種事情,補遺歷史的空白。
政大臺史所教授薛化元於致詞時提到,日記是歷史研究的一手史料,是當事人當時所見、所聞的紀錄,與官方檔案比對後,在史料考證上有珍貴的價值。藉由日記所記載的獄中生活點滴,可以看見當時監獄內部管理與作業人員不為人知的一面,立體化呈現白色恐怖受難者流轉於自我監視、馴化與抗爭的經驗,讓社會大眾得以同感白色恐怖受難者及獄外之囚的處境。薛教授也指出,口述歷史可能因時間推移而有所遺漏、變形,因此像《陳中統獄中日記》這樣的親筆書寫、十年份的紀錄顯得格外難得。薛教授期待這能鼓舞更多前輩把這段歷史說得更清楚。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指出,日記通常是個人內心世界的書寫,蘊含最細微、真實的情感,受難者陳中統醫師這份私密的紀錄如今公開,卻是一種歷史見證,能進一步成為守護人權自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