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八成兒少黏螢幕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4/03

根據兒盟調查,八成兒少黏螢幕,兒童休閒現況「質」不夠的問題值得關注。且調查也發現,每五位國中生就有一人因無法使用社群媒體而感到煩躁,影響專注力與情緒穩定。這些現象顯示台灣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不僅無法放鬆,還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節即將到來,兒福聯盟公布一份針對全台五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的《二○二五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報告》,具體呈現台灣兒少日常的休閒娛樂樣態及喜好。

調查顯示,國小與國中生的休閒活動以線上的靜態娛樂為主,例如觀看網路影片(國小七十九‧六%、國中八十三‧三%)和玩遊戲(國小七十九‧六%、國中七十六‧六%),這些久坐活動導致運動參與度偏低,隨著年齡增長,兒少對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少,從國小近六成(五十八‧一%)降至國中不到半數(四十八‧七%)。此外,還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的運動參與比例普遍高於女生。休閒活動中運動的比例顯著下降且以靜態娛樂為主,但過長靜態活動恐埋下健康隱憂。

值得關注的是,調查發現運動能顯著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達七‧四九分),有運動的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明顯較低。

代表運動不僅能減少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感受,並增加快樂與活力等正向情緒感受;而靜態娛樂的滿意度較低,長時間遊戲(超過六小時者僅六‧六一分)甚至降低幸福感,孩子越玩越不快樂。運動能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有運動的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明顯較低;而靜態娛樂的滿意度不僅較低,長時間遊戲甚至會降低幸福感,越玩越不快樂。

進一步了解現在兒少上網玩什麼?調查發現不論國小或國中,男生普遍偏好手機遊戲,比例高達九成;女生在休閒時間則傾向觀看YouTube、短影音與聽音樂,尤其熱衷追星。

數據指出,國中生比國小生更依賴社群媒體,三十八%需長時間使用才滿足,甚至因長時間使用後導致身體不適(國中生三○‧二%、國小生二○‧四%)。即使無特別需求,仍有超過半數的國中生(五十一‧九%)和四成以上(四○‧二%)的國小生忍不住滑手機,顯示兒少對社群媒體的高度依賴性。年齡差異上,國小生偏好TikTok(抖音),國中生則多用IG。

調查顯示,在兒少有限的休閒時間中,大都處於靜態模式上網、遊戲或看影片,國中生更高達六成四每天玩遊戲(六十四‧四%)。兒盟建議家長謹慎管理手機使用,數據指出,兒少每日使用手機一至二小時的生活滿意度最高(七‧五三分),超過二小時則可能降低生活品質,甚至引發身體不適與負面情緒。

因此,家長可與孩子制定使用協議,明確規定時間、內容與場合,利用App追蹤並設定「無螢幕時段」,如晚餐或睡前時間全家一起放下手機。同時,運動是改善身心發展的關鍵,能有效紓解壓力、提升活力並減少負面情緒。建議家長假日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如球類、游泳、跑步或舞蹈,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學校也應增加體育課時數或舉辦趣味運動比賽,讓運動成為兒少休閒的重要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