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轉運站無障礙廁所「鎖門制」惹怒民眾 議員痛批

無障礙設施本該是對身障者與行動不便者的友善承諾,如今卻淪為制度性阻礙?近日有民眾再度指出花蓮轉運站外圍的無障礙廁所竟長期「上鎖」,需按服務鈴等待站務人員開門才能如廁。對於許多急需使用廁所的身障者而言,這無疑是二度歧視,讓「無障礙」變成了「有條件才能解鎖的障礙」。
一名身障者無奈表示:「我行動不便,必須靠助行器移動。那天身體真的不舒服,急著要上廁所,結果門鎖著,要等人來開門。不是每次都能等得起!」這樣的設計不僅違反《無障礙設施設計手冊》中「隨時可近、無需協助」的基本精神,更在實務上對使用者造成極大困擾與羞辱。
花蓮轉運站雖回應,稱因過去曾發生廁所遭流浪漢占用與設備損壞,才不得不採「上鎖管理」,並強調已設置服務鈴與告示牌,強調可「即時協助」,但此說法無法令人信服。真正在意無障礙者需求的單位,應思考如何讓設備在不受干擾下保持「即時可用」,而非直接採取鎖門方式,讓需要者受苦。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強烈表達不滿,指出此管理方式形同「懲罰性設計」,並不符合現代無障礙公共設施的基本要求。他呼籲:「科技應該是協助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管理責任。可設智慧廁所監控使用時限,避免濫用,又能即時應對突發狀況。」
事實上,去年也曾有民眾針對該無障礙廁所遭鎖門情況提出陳情,轉運站當時即已承諾改善,未料一年後問題依然如故,顯見改善承諾淪為空談。如今再爆爭議,已非單一事件,而是制度長期怠惰與忽視使用者權益的結果。
「無障礙設施」不該只是做做樣子,更不該被管理者當作「麻煩的存在」加以設限。花蓮轉運站若無法正視問題、誠意改善,只會讓更多行動不便者在急難時刻感到被社會拋棄——這樣的無障礙,是誰的羞辱?
一名身障者無奈表示:「我行動不便,必須靠助行器移動。那天身體真的不舒服,急著要上廁所,結果門鎖著,要等人來開門。不是每次都能等得起!」這樣的設計不僅違反《無障礙設施設計手冊》中「隨時可近、無需協助」的基本精神,更在實務上對使用者造成極大困擾與羞辱。
花蓮轉運站雖回應,稱因過去曾發生廁所遭流浪漢占用與設備損壞,才不得不採「上鎖管理」,並強調已設置服務鈴與告示牌,強調可「即時協助」,但此說法無法令人信服。真正在意無障礙者需求的單位,應思考如何讓設備在不受干擾下保持「即時可用」,而非直接採取鎖門方式,讓需要者受苦。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強烈表達不滿,指出此管理方式形同「懲罰性設計」,並不符合現代無障礙公共設施的基本要求。他呼籲:「科技應該是協助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管理責任。可設智慧廁所監控使用時限,避免濫用,又能即時應對突發狀況。」
事實上,去年也曾有民眾針對該無障礙廁所遭鎖門情況提出陳情,轉運站當時即已承諾改善,未料一年後問題依然如故,顯見改善承諾淪為空談。如今再爆爭議,已非單一事件,而是制度長期怠惰與忽視使用者權益的結果。
「無障礙設施」不該只是做做樣子,更不該被管理者當作「麻煩的存在」加以設限。花蓮轉運站若無法正視問題、誠意改善,只會讓更多行動不便者在急難時刻感到被社會拋棄——這樣的無障礙,是誰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