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平和社區 用行動守護七美漁業資源保育區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一一二至一一三年深入輔導海洋保護區經營管理,海保署陸曉筠署長於近日獲邀參加澎湖縣七美鄉「七美海岸音樂會」,見證在地平和社區島民自一○九年起落實「七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的自主管理及海洋資源保育行動,去年九月在海保署與國立中山大學團隊在地的輔導與陪伴下,七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增設完全禁漁核心區與擴大保護範圍,並透過澎湖縣政府公告修正管理措施;在溫暖海風吹拂下海岸音樂是地方的響應,更是各方關心在地朋友聚集的支持,當天更有七美在地藝術家吟唱七十六歲巡守員陳清專創作的海洋保育區褒歌,傳揚七美社區居民共同守護海洋的心與行動力。(見圖)
海保署今(十八)日說明,七美的例子證明「保育不是限制,而是承諾」,是一種由下而上的信任累積與行動實踐,透過與在地團體長期合作,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地方可行的管理行動,海保署將在一一四年至一一五年深入輔導更多海洋保護區,持續深化社區共管與專家陪伴的雙軌策略,推動更多保護區進入自主經營與永續治理階段;從居民的經驗到制度的落實,從清晨的腳步到水下的數據,讓更多社區,像七美以行動證明,讓保育深植生活,海洋才能真正永續。
陸曉筠表示,海保署於一一○至一一一年間針對全臺四十五處海洋保護區進行成效評估,海保署選定三處在地區社區動能高、具保育發展潛力的七美、頭城及都蘭海洋保護區及潛在保護區,於一一二至一一三年作為重點輔導與陪伴對象,共同參與保護區的巡守監測、管理制度及居民地方的行動;這兩年透過工作坊的共識建立,以及專家團隊長期陪伴、社區積極投入,共同促成澎湖縣政府於一一三年九月二日正式公告修正「七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管理制度,包括增設完全禁漁核心區,潮上帶規劃緩衝區,保留居民傳統潮間帶採集空間,兼具強化資源復育與生態維護機制,讓七美保育區從「高度保護」晉升至「完全保護」層級。此外,宜蘭縣政府也在今年二月十七日正式公告修正「頭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增設完全禁漁核心區及修正管理機制,經兩年深入輔導後,成效評估也由「中度保護」提升為「高度保護」層級。
陸曉筠指出,當地巡守員陳清專先生創作的褒歌「中山大學和咱澎湖縣政府,來我們七美設一處保育區,崎下沿岸到大港,保育生態有六項,龍蝦白膽與九孔,海參鐘螺貓槽蛤,岸邊立牌有警示,內外距離四百米,外線浮桶做標記,竹竿綁一塊紅布旗,保育工作有咱做,每日海巡在巡邏,保育大家認真做,榮譽大家的功勞。」吟唱出七美島民對海洋保育的認同與共管成果的支持,是他們對這片海的承諾與榮耀;七美平和社區對海洋保育的付出,也榮獲海保署一一二年度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陸曉筠補充,澎湖七美,日頭尚未升起,七十六歲的陳清專先生已經換上拖鞋,踏上通往海邊的石板路,徒步巡守熟悉的潮間帶,只為守護這片海洋;這樣的腳步,是七美島民的日常,也是信念。地方參與是在地保育的關鍵力量,「七美鄉平和社區發展協會」與「愛七美志工團」齊力推動保育工作,根據最新資源調查結果,馬糞海膽與硨磲貝族群數量相較以往明顯增加。以馬糞海膽為例,一○九年加強管理前,單次調查平均僅記錄約五十顆,一一一年最高調查達一千二百八十五顆,為管理前的二十五倍以上,一一二年及一一三年最高分別記錄八百五十二顆與一千零七十四顆,族群數量穩定在維持高點,顯示透過海保署與當地志工協力巡守與資源復育行動,保育成效已逐步顯現,具備良好恢復潛力與指標物種的生態示警價值。
海保署今(十八)日說明,七美的例子證明「保育不是限制,而是承諾」,是一種由下而上的信任累積與行動實踐,透過與在地團體長期合作,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地方可行的管理行動,海保署將在一一四年至一一五年深入輔導更多海洋保護區,持續深化社區共管與專家陪伴的雙軌策略,推動更多保護區進入自主經營與永續治理階段;從居民的經驗到制度的落實,從清晨的腳步到水下的數據,讓更多社區,像七美以行動證明,讓保育深植生活,海洋才能真正永續。
陸曉筠表示,海保署於一一○至一一一年間針對全臺四十五處海洋保護區進行成效評估,海保署選定三處在地區社區動能高、具保育發展潛力的七美、頭城及都蘭海洋保護區及潛在保護區,於一一二至一一三年作為重點輔導與陪伴對象,共同參與保護區的巡守監測、管理制度及居民地方的行動;這兩年透過工作坊的共識建立,以及專家團隊長期陪伴、社區積極投入,共同促成澎湖縣政府於一一三年九月二日正式公告修正「七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管理制度,包括增設完全禁漁核心區,潮上帶規劃緩衝區,保留居民傳統潮間帶採集空間,兼具強化資源復育與生態維護機制,讓七美保育區從「高度保護」晉升至「完全保護」層級。此外,宜蘭縣政府也在今年二月十七日正式公告修正「頭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增設完全禁漁核心區及修正管理機制,經兩年深入輔導後,成效評估也由「中度保護」提升為「高度保護」層級。
陸曉筠指出,當地巡守員陳清專先生創作的褒歌「中山大學和咱澎湖縣政府,來我們七美設一處保育區,崎下沿岸到大港,保育生態有六項,龍蝦白膽與九孔,海參鐘螺貓槽蛤,岸邊立牌有警示,內外距離四百米,外線浮桶做標記,竹竿綁一塊紅布旗,保育工作有咱做,每日海巡在巡邏,保育大家認真做,榮譽大家的功勞。」吟唱出七美島民對海洋保育的認同與共管成果的支持,是他們對這片海的承諾與榮耀;七美平和社區對海洋保育的付出,也榮獲海保署一一二年度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陸曉筠補充,澎湖七美,日頭尚未升起,七十六歲的陳清專先生已經換上拖鞋,踏上通往海邊的石板路,徒步巡守熟悉的潮間帶,只為守護這片海洋;這樣的腳步,是七美島民的日常,也是信念。地方參與是在地保育的關鍵力量,「七美鄉平和社區發展協會」與「愛七美志工團」齊力推動保育工作,根據最新資源調查結果,馬糞海膽與硨磲貝族群數量相較以往明顯增加。以馬糞海膽為例,一○九年加強管理前,單次調查平均僅記錄約五十顆,一一一年最高調查達一千二百八十五顆,為管理前的二十五倍以上,一一二年及一一三年最高分別記錄八百五十二顆與一千零七十四顆,族群數量穩定在維持高點,顯示透過海保署與當地志工協力巡守與資源復育行動,保育成效已逐步顯現,具備良好恢復潛力與指標物種的生態示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