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籲監測流向強化配套
【中央社台北四日電】 2025/05/05

台灣於二○二一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以來,首度有進口豬肉被檢出含萊克多巴胺○‧○○一PPM,來自澳洲共一批二十二‧九九公噸。雖未超標,但專家呼籲應監測流向並強化相關配套。

現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豬隻各部位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為豬肝、豬腎為○‧○四PPM,豬肉、豬脂肪,以及豬腸、豬腦等豬雜碎組織均○‧○一PPM,而這批來自澳洲豬其他可食部位萊值低於標準值。

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四月二十九日一批二十二‧九九公噸自澳洲進口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一PPM萊克多巴胺。這是台灣於二○二一年開放萊豬進口來,首批進口含萊劑豬肉。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徐則鈺告訴中央社記者,首先要肯定政府在邊境查驗方面並未放鬆。過去民眾主要關心美豬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現在這批澳洲豬肉也發現含有萊劑,雖然濃度符合規定,但不免還是會有消費者介意。

徐則鈺認為,目前市面上的豬肉不限於台灣豬肉,進口豬肉也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在餐廳、火鍋店等場所,這次事件會不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豬肉,要看事件後消費者的反應。徐則鈺建議政府,能讓消費者知道這批澳洲豬肉的流向,對於整體澳洲豬肉的聲譽會比較好。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未來如何更加確保食品安全,政府應該要提出相關配套才能讓民眾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