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5/22辦卓溪布農族原音重現音樂會
【記者王先國/綜合報導】 2025/05/20

在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經費支持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呂鈺秀教授帶領團隊,針對民國五十六年的花蓮縣卓溪布農族天籟之聲錄音資料進行長達四年的深入研究,足跡遍及七個留存錄音的布農族部落。研究團隊不僅翻譯歌詞、尋訪當年歌者的後代,建立其生命史,更深入詮釋歌謠的文化意涵,並進行聲音的修復工作。這項努力的成果,不僅催生了收錄六十五首珍貴歌謠的專輯《聽見1967 東臺灣布農族》,更促成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將於五月廿二日下午二時至三時卅分,於該校古蹟禮堂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卓溪布農族的原音重現與當代想像」講座式音樂會。

本次音樂會聚焦於重現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由音樂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帶領的民歌採集運動隊伍,在花蓮卓溪鄉卓溪村所錄製的珍貴布農族巒社群歌謠,讓塵封近六十年的東臺灣布農族原音,再次迴盪於現代。本音樂會免費入場,敬請事先報名(https://forms.gle/gG8nrUMaNf1HaS7u6),以免向隅。

眾所周知,布農族傳統音樂在臺灣音樂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源自郡社群的「祈禱小米豐收歌」(俗稱八部合音),更因其獨特的演唱方式,經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的介紹而揚名國際,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歌謠之一,並逐漸轉化為布農族重要的族群認同象徵。

然而,相較於廣為人知的郡社群音樂,居住在花蓮地區的巒社群布農族音樂卻有著顯著差異。本次音樂會主持人,臺師大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呂鈺秀教授在帶領學生前往卓溪鄉進行田野調查時,當地耆老高健雄先生便明確指出,巒社群並未演唱「祈禱小米豐收歌」,而是擁有獨特的「獵熊歌」等豐富的音樂文化。

本次音樂會特別邀請了十位來自花蓮卓溪的布農族歌者親臨現場,展現其傳統歌謠的魅力,讓聽眾得以感受布農族音樂的多樣性。此外,音樂會更別出心裁地與臺師大音樂系作曲組黃苓瑄老師及其學生合作,以嶄新的音樂思維,在傳統布農族歌唱中融入現代聲響與展示,創造「原音重現」之下的「當代想像」。

這場難得的音樂饗宴將由呂鈺秀教授親自導聆解說,深入剖析這些珍貴歌謠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黃苓瑄老師也將闡述其現代電聲音樂創作的理念。當日精選曲目包括展現布農族狩獵文化的《獵熊歌》(malastumaz)、祈求狩獵順利的《祭槍歌》(pislahi)、展現生活辛勞的《背負重物之歌》(manvavai)、記錄英勇事蹟的《報戰功》(malastapang),以及歡樂的《飲酒歡樂歌》(tusasa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