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率先實踐 減塑與循環並進

▲從產品到制度,rPET需全方位政策配套。(圖:王永村攝,主婦聯盟合作社提供)
目前台灣每年生產逾五十億支寶特瓶,雖有高達95%的回收率,但多數回收料被降級為衣物、建材等用途,最終難逃丟棄命運。若能推動「瓶到瓶」的高值循環,rPET可實現三至五次的封閉式循環,實質減少新塑膠使用與碳排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指出,rPET安全、合規地應用於食品容器,是推動減塑與循環經濟的關鍵路徑。
歐盟規定自2025年起,PET飲料瓶需至少含有25%rPET;2030年起,所有塑膠飲料瓶提高至30%再生塑膠含量。台灣rPET製造技術不缺,缺的是政府再推一把,儘速制定目標與期程,並同步建構六大制度配套,包括「綠色設計指引」、「再生料溯源制度」、「產品標示及回收分級」、「第三方驗證機制」與「資訊公開平台」與「差別化費率誘因」等,全面建立rPET產品從設計、生產到流通、回收的全生命週期治理機制。林玉珮強調:「rPET政策不能只做回收,應納入3R整合戰略,同步推動源頭減量及重複使用,才不會流於假循環,成為推動責任生產與消費的關鍵驅動力。」
環境部彭啟明部長表示,政府現行資源循環政策「鼓勵」業者推動綠色容器,再生料添加25%,2030年會以30%為目標。環境部預訂下院期將「資源循環推動法」送立法院審議,綠色設計鼓勵相關配套都會包括在內。未來會持續推動資源回收,加強內循環及綠色台灣品牌。法規體系建立,提高經濟誘因,也鼓勵公私協力,推動綠色投資、綠色採購。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資源循環推動,雙法併進。做法是先自願後強制,未來會在法中規範及引導。立法推動方向包括:訂定綠色設計原則、推動源頭減塑、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綠色消費訊息揭示,推綠色護照等。也將推動循環採購:包括循環產品與服務各面向。
衛福部食藥署技正周珮如表示,食品級rPET安全性已有明確檢驗標準與製程把關,並呼籲未來食品標示應朝向與綠色設計兼容,並進行標籤規範的滾動修正,以同時回應消費者知情權與環保需求。針對再生塑料再製產品,目前只接受PET,其他質材尚未開放申請。衛福部把關原則包含:廢塑膠來源必須是「食品」容器具、須提供再製製程資料、去污測試、挑戰性測性,參考美國、歐盟的殘留值標準,及安全性評估報告,包括耐熱溫度標示、其他國家是否能使用等。
塑膠工業中心組長李宇立指出,歐盟規範主要在回收、再生含量、最小化、重複使用、標示(讓消費者可明確選擇)等各面向,各國在材料添加都有長足成長。未來推動回收材料認證制度建立極為重要,建議仿效美國FDA、OFAS、歐盟EFSA再生塑料法規架構的重要做法。再生塑料成本較高,部分原因在於要通過各種驗證,若要添加到產品,會拉高成本,需要後續努力。建議建立「再生國家隊」,集中國內再生料,資訊透明,建立國內使用再生料信心。
歐盟規定自2025年起,PET飲料瓶需至少含有25%rPET;2030年起,所有塑膠飲料瓶提高至30%再生塑膠含量。台灣rPET製造技術不缺,缺的是政府再推一把,儘速制定目標與期程,並同步建構六大制度配套,包括「綠色設計指引」、「再生料溯源制度」、「產品標示及回收分級」、「第三方驗證機制」與「資訊公開平台」與「差別化費率誘因」等,全面建立rPET產品從設計、生產到流通、回收的全生命週期治理機制。林玉珮強調:「rPET政策不能只做回收,應納入3R整合戰略,同步推動源頭減量及重複使用,才不會流於假循環,成為推動責任生產與消費的關鍵驅動力。」
環境部彭啟明部長表示,政府現行資源循環政策「鼓勵」業者推動綠色容器,再生料添加25%,2030年會以30%為目標。環境部預訂下院期將「資源循環推動法」送立法院審議,綠色設計鼓勵相關配套都會包括在內。未來會持續推動資源回收,加強內循環及綠色台灣品牌。法規體系建立,提高經濟誘因,也鼓勵公私協力,推動綠色投資、綠色採購。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資源循環推動,雙法併進。做法是先自願後強制,未來會在法中規範及引導。立法推動方向包括:訂定綠色設計原則、推動源頭減塑、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綠色消費訊息揭示,推綠色護照等。也將推動循環採購:包括循環產品與服務各面向。
衛福部食藥署技正周珮如表示,食品級rPET安全性已有明確檢驗標準與製程把關,並呼籲未來食品標示應朝向與綠色設計兼容,並進行標籤規範的滾動修正,以同時回應消費者知情權與環保需求。針對再生塑料再製產品,目前只接受PET,其他質材尚未開放申請。衛福部把關原則包含:廢塑膠來源必須是「食品」容器具、須提供再製製程資料、去污測試、挑戰性測性,參考美國、歐盟的殘留值標準,及安全性評估報告,包括耐熱溫度標示、其他國家是否能使用等。
塑膠工業中心組長李宇立指出,歐盟規範主要在回收、再生含量、最小化、重複使用、標示(讓消費者可明確選擇)等各面向,各國在材料添加都有長足成長。未來推動回收材料認證制度建立極為重要,建議仿效美國FDA、OFAS、歐盟EFSA再生塑料法規架構的重要做法。再生塑料成本較高,部分原因在於要通過各種驗證,若要添加到產品,會拉高成本,需要後續努力。建議建立「再生國家隊」,集中國內再生料,資訊透明,建立國內使用再生料信心。